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哥斯拉粉的个人观点
本书标签: 短篇  哥斯拉系列  怪兽   

平成系列

哥斯拉粉的个人观点

作者朋友(女的)

作者朋友(女的)作者又有事情了,所以还是我顶替他

作者朋友(女的)作者他说今天讲新平成,话不多说,旁白拉线

作者朋友(女的)而当时哥斯拉面临的挑战,远不只是昭和末期主题摇摆不定故事性落后所带来的观众流失,在同时代的欧美,1967年,第一部CG电影《Modern Mathematics》在英国参展;1976年,第一部3DCG电影《未来世界》上映;上世界80年代末,CG技术已经愈发成熟。而在对特摄有着特殊执念的日本,直到2016年庵野秀明执导的《新哥斯拉》,才开始启用大规模的CG技术制作。 面对内忧(故事落入俗套)外患(外国技术浪潮冲击),东宝还是在选择再次重启“哥斯拉”,第一部平成哥斯拉就此到来,我们今天的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 1984年,《哥斯拉(1984)》上映,没有任何的后缀,单纯的命名为《哥斯拉》,代表着东宝对于此次重启,将会同前面那些走上歪路的“XX大决战”决裂,因此时间线承接的是1954年的《哥斯拉(1954)》,本作中的哥斯拉也就是前作故事结尾,山根恭平博士说的“第二只哥斯拉”。为了同昭和末期愈发圆润可爱的形象形成反差,《哥斯拉(1984)》中的“哥斯拉”回归了初代让人畏惧的怪兽形象,眼神也变得更具侵略性,身高甚至从50米涨到了70米,体重从2吨变成了5吨。 其实说起来1984年还算是昭和59年,日本平成是从1989年才开始的,但因为《哥斯拉(1984)》算是系列重启,而且其剧情同后面将要提到的6部经典作品有着承接关系,因此在粉丝群体中,普遍已经将这部《哥斯拉(1984)》归到了平成哥斯拉的作品中。 那么,怪兽之王这次回归了吗? 是的,它回来了,不是作为人类保护神的身份,而是站在生态链的顶点,就像是我们从来不会在意一窝被我们破坏巢穴的蚂蚁想法,它对于人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仇恨,只是睥睨着渺小的人类,城市在它眼里不过是碍事的路障,人类的武器对它来说无异于挠痒。 而上世纪80年代,正好是美苏冷战进入白热化的阶段,而日本作为当时美国和苏联冷战中的“正面战场”,从政府到民众都已经身心俱疲。这些点在电影中得到非常赤裸裸的体现,哥斯拉在日本登场,日本政府还没有做出应对措施,美国和苏联的军队已经找到借口争相入驻;在美苏代表对于哥斯拉处置方法的谈判中(日本政府甚至没有过多的发言权),双方甚至准备以核弹直接连同哥斯拉和日本都一起毁灭(其实不过是找个借口发动下一波的军备竞赛而已);在电影中少数对于当时日本社会的刻画中,我们能看到有人堕落纸醉金迷,有人害怕战栗,整个社会就像是迎来了灭亡前的疯狂。 这便是《哥斯拉(1984)》想表达的主题,从治愈民众二战后的创伤,过度到缓解美苏冷战所带来的压力。 如果说《哥斯拉(1954)》是受限于技术条件,90%的内容是对于核爆后压抑民众情绪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当时政府社会的政治讽刺,在其中融合进了10%的SF元素,除了剧情最后“机械降神”的水氧破坏素,我们甚至不能在《哥斯拉(1954)》中看到一点超现实的科学技术。 而拍摄技术相对成熟的《哥斯拉(1984)》其中的科幻元素,就丰富了许多。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研发的空中堡垒“SUPER X”,十分讽刺的是“SUPER X”本来是一架如果美苏核战爆发后,成为保护首相和政要的战略飞行器(即使这样,依然对哥斯拉无法造成威胁,被击坠);最后人类找到应对哥斯拉的方法,是发现了哥斯拉对于一些鸟类生物的叫声有趋向性,最终通过超音波将哥斯拉引入三原山,哥斯拉坠入山中,故事才得以告一段落。 哥斯拉的这次重启,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非常完美的抓住了美苏冷战的政治讽刺和哥斯拉科幻元素的平衡点,又将两者非常和谐的联系在了一起。日本本土当年320万的观影人次也再度证明了“怪兽之王”的魅力还是如同当年并未降低。《哥斯拉(1984)》也为了接下来的6部“平成VS”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 从1989年开始,以《哥斯拉(1984)》作为故事主剧情线,“哥斯拉粉丝”评价相对最高的“平成VS系列”上映,分别是: 1989年,《哥斯拉VS碧奥兰蒂》 1991年,《哥斯拉VS王者基多拉》 1992年,《哥斯拉VS魔斯拉》 1993年,《哥斯拉VS机械哥斯拉》 1994年,《哥斯拉VS太空哥斯拉》 1995年,《哥斯拉VS戴斯托洛亚》 因为1991年的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终于正式终结,悬在日本政府和民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被撤走,民众对于“哥斯拉”的期望再度转型,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创作者在6部作品中的创作历程。在《哥VS碧》中,美苏明面和台面下的斗争依然是主流,一系列的国家斗争甚至间接导致了怪兽“碧奥兰蒂”的诞生;而从《哥VS王者》开始,人文关怀和政治暗讽的元素被逐渐稀释,人类内斗已经不再是剧情的主要戏码,那么,“平成VS系列”又是靠什么保持住粉丝的口碑呢? 是科幻,在这几部作品中,非常符合时代色彩的科幻设定被大量启用,比如《哥VS碧》中,人类开始利用哥斯拉的细胞进行"抗核细菌(ANB)"的生化研究,其中也登场了贯穿“平成VS系列”的核心人物,超能力者三枝未希,人类方面还研发出了“SUPER X Ⅱ”;在《哥VS王者》中,22世纪的未来人穿越到了现在,以时空穿越的角度讲了哥斯拉(平成版)和王者基多拉的起源,最终还创造出了新的哥斯拉(100米高);在《哥VS魔》中,探究了超古代文明的人类时代和魔斯拉的故事;到了《哥VS机械》,机械哥斯拉就是人类建造为了对抗哥斯拉的。 在“平成VS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治暗讽、人文关怀、时空旅行、超能力者、超古代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碰撞等多种元素的交融,至少在剧情的连贯性和设定的考据程度上,“平成VS”比昭和后期堪比过家家的“哥斯拉”相比要强不少。 从开篇《哥斯拉VS 碧奥兰蒂》200万的观影人次,稳步上升直到收尾作《哥斯拉VS戴斯托洛亚》400万的观影人次,“平成VS系列”成功挽回了当时观众对于“昭和哥斯拉”卖萌搞笑的刻板印象。 其实分析《哥斯拉(1954)》和《哥斯拉(1984)》的时代背景,我们就能发现,“战后恐慌”和“冷战恐慌”,当时民众都背负着不小的压力。而“哥斯拉”这个怪兽之王,恰好成为了将民众恐慌(抽象)实体化的替代品。特别是对于日本这个“空気(泛指社会总体气氛)”很容易影响“个人”的国家来说,一个可供民众闲暇时聊天解压的“娱乐对象”是多么重要。 而在《哥斯拉(1954)》和《哥斯拉(1984)》取得成功后,东宝适时地在后续几部作品中推出“怪兽宇宙”和“科学幻想化”的策略,对于“哥斯拉”这个IP的维系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然而在1995年《哥斯拉VS戴斯托洛亚》取得成功的两年后,事实证明了,就算是怪兽之王,也没办法逃离命运想和他开的“玩笑”。

作者朋友(女的)又弄完了

作者朋友(女的)针不戳

作者朋友(女的)收工

上一章 推荐新书 哥斯拉粉的个人观点最新章节 下一章 新世纪(千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