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浮华初记—美文摘抄
本书标签: 短篇  摘抄  故事     

不显金刚之怒不见菩萨慈悲

浮华初记—美文摘抄

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有一位半神英雄,叫阿喀琉斯,是希腊联军第一勇士。阿喀琉斯的母亲是海神忒提斯,父亲珀琉斯却有凡人血统。

  母亲为了让阿喀琉斯拥有神一样的不老之躯,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每天晚上用天火对其烤炼。

  然而这一行为被阿喀琉斯的父亲珀琉斯发现了,他不忍心幼小的儿子承受这种痛苦。母亲也就只好作罢。

  结果,阿喀琉斯凡是被天火烤过的地方,都成了刀枪不入的精钢不坏之身,唯独剩下了脚踵。

  后来,特洛伊战争爆发。

  阿喀琉斯作为希腊联军第一勇士,以一己之力,使希腊军转败为胜。然而,在一次战役中,阿喀琉斯被敌人射中了脚踵。

  一代战神,就因为父亲的一念之“仁”,葬送了性命。

  善良,有时候甚至是冷酷无情的,然而那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善。

  《太平广记》中有个小故事,隋朝吏部侍郎薛道衡曾经游览钟山开善寺。

  途中,他看见一位小和尚从大殿走了出来,薛道卫便问他:“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金刚怒目圆睁,其他菩萨却低眉善目啊?”

  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回答:

  “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

  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慈悲犹如玫瑰,玫瑰最大的特点并非美丽,而是带刺。

  没有刺的,不是玫瑰。失去惩戒,不是慈悲。

  慈悲善良不是无脑无底线,不显金刚之怒,不见菩萨慈悲。

  学诚法师说:菩萨见众生一切苦,心生悲悯,外相上则不拘一格,“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相”,有慈眉善目,也有金刚怒目。

  慈眉善目的菩萨是菩萨,“怒目金刚”何尝不是慈悲无量的菩萨呢?

  《法华经安乐行义》有云:

  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

  何以故。求世俗忍不能护法。外虽似忍,纯行魔业。

  意思是说:

  如果菩萨不惩罚恶人,令恶人败坏正法,这时菩萨也成了恶魔。

  为什么呢?为了世俗忍辱而不能维护正法,看上去是忍辱,但实际是行魔业!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为一商人,名善御,为救五百珠宝商人的生命和财产,杀死一个强盗。

  当时如果善御不管,立时就有五百人丧生失财,同时强盗也造下了谋财害命的重大恶业。

  如果告诉商人们,仗着人数多,商人们定将强盗杀死。那强盗也终有一死,商人也造了杀业。

  最后,善御选择了自己杀死强盗,救下了500个商人。

  他宁愿自己犯杀业,承受堕地狱的果报,但这救众生之心非但没有使他堕地狱,反而在来世成佛。

  不杀生,是慈悲;杀生,也是慈悲。这是杀生,但这更是慈悲。

  一时恻隐,包庇恶人,看似小善,实则大恶;惩处罪犯,看似冷酷,实则大善。

  对于恐怖分子,普京说:

  “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情。而我们的责任就是送他们去见上帝。”

  正义得以伸张,恶魔得以正法,就是最大的慈悲。

  面对一个饥饿的人,有人给他一条鱼,有人给他一根鱼竿,教会他钓鱼。

  前者看似善良,却只能解决他一餐之饥;后者看似无情,却能保他从此一生免于饥饿之苦。

  不显金刚之怒,不见菩萨慈悲。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看似严酷无情,其实有着仁者之心,它的存在,保护了善良的人,降低和约束了恶徒的恶行,并维护了人性天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才是慈悲的最高境界。(信息来源:腾讯佛学网)

上一章 《颂歌》莱昂纳德·科恩 浮华初记—美文摘抄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时间·席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