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古代那些事之揭秘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带劲  揭秘 

第四篇 刘罗锅的真实人生

古代那些事之揭秘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历史人物,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祖籍江苏徐州市丰县,后迁至山东诸城,1720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805年逝世于北京驴市胡同的家中,享年85岁,比乾隆小9岁,比和珅大30岁,是清朝著名的帖学大师,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民间讹传他为“刘罗锅”。

  先说刘墉的身世,他家可谓书香门第、宦官世家,他的曾曾祖父刘通考取过秀才。刘通的儿子刘必钱高中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刘必钱的四个儿子中有两个考中进士,其中一个就是刘墉的祖父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相当于四川省副省长兼财政厅厅长。刘棨的十个儿子有八个考中举人,人称“父子九登科”。八个儿子中又有三个高中进士,其中就有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刘统勋担任过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这是正经八百的位极人臣。刘统勋去世后,乾隆帝当天辍朝,亲往刘府吊唁。

  1751年,32岁的刘墉参加科举殿试,一举高中进士。当时做多大臣建议乾隆应该把刘墉点为状元,结果刘墉连前十名都进不去,只做了个普通进士。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有人刻意打压他。

  第一个打压刘墉的就是乾隆帝,他这个人很好名声,他怕把刘墉点为状元,会让人以为是因为刘统勋,所以不得不打压刘墉。

  第二个打压刘墉的就是他的父亲刘统勋,他怕把刘墉点为状元,会让人以为自己以权谋私,还可能让乾隆帝猜忌,而且怕儿子没有官场经验,很容易招惹是非。最重要的是,刘统勋平时得罪了不少贪官,怕他们反扑起来,自己都可能保不住,所以才将他排在十名以外,好让儿子远离京城的“漩涡”。

  此后二十五年,刘墉在安徽、江苏、江西、陕西等地都做过官,最高也就是地方学政,也就是一省的教育厅厅长,就是没有当过京官。

  直到1776年,57岁的刘墉才被乾隆帝任命为内阁学士,以从二品的身份留在了京城。

  许多影视作品中都说刘墉和和珅斗法、与乾隆斗智,观众也就深信不疑。

  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刘墉和和珅并没有什么交集。

  刘墉当从二品京官的时候,和珅26岁,但他已经是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国史馆副总裁,还被乾隆赏戴一品朝冠,赐紫禁城骑马,已经是乾隆帝身边的超级大红人了。

  无论从身份、职位还是从在乾隆面前的分量上,刘墉和和珅完全没法比。或者说,刘墉根本没能力和资格与和珅斗。

  后来,刘墉仕途顺畅,先后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等官职。

  根据《清史稿》记载,刘墉在京城为官的后期生涯当中总是不停的犯错,虽说他犯的错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经常遭到乾隆帝的责骂。

  为什么刘墉会变得平庸、糊涂呢?

  因为刘墉早就看出,平庸、糊涂不会功高震主,更能得到乾隆帝的喜欢。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曾经一手制造过两起“文字狱”。

  1761年,当时刘墉刚刚上任江苏学政,有人举报:沛县有个叫鄢大庸的举人辱骂朝廷。

  于是,刘墉对本案开始审查,果然在鄢大庸的家里搜出了两箱辱骂朝廷的书信。刘墉感觉事态严重,就决定先把整个案子查完再上报。

  就在此时,有当地学生将刘墉自费出版发给学生的书给烧了,以表达对刘墉处置鄢大庸的不满。

  烧书,这也等于对刘墉的羞辱。

  刘墉一怒之下,给乾隆帝写了一封要命的奏折,添油加醋的把鄢大庸辱骂朝廷、学生烧书的事做了夸大的汇报,结果乾隆帝大怒,直接下旨赐死鄢大庸。

  这是刘墉亲手制造的第一起“文字狱”。

  当时,江南有个文人叫徐述夔,是个富贵闲人,生前写了很多诗。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花钱请人把父亲的作品汇编刻印,希望父亲能够青史留名,这本诗集就以徐述夔生前所住的房子“一柱楼”命名,就叫《一柱楼诗集》。

  诗集里面有一句诗,叫做“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被人举报,说它暗指要反清复明。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导致这场冤案的人是和珅,而历史上真正导致这场冤案的人是传说中与和珅作对的刘墉本人。

  为什么呢?

  因为刘墉就是想通过“文字狱”,来向乾隆邀功,达到政治投机的目的!

  不得不说,这是刘墉一生当中的一大污点!

  这是刘墉亲手制造的第二起“文字狱”。

  至于刘墉是不是真的罗锅,这个问题由我回答。

  根据清代选官举世四条标准,向来以身言书判为标准。要求被选官者必须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如果刘墉是罗锅,那他连面试都过不了,更别提当进士了。

  《清稗类钞》一书认为清代四大书法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应该排名第一,康有为认为近代草书没有人可以超过刘墉,后人概括出了刘墉书法的静、淡、清三个特点。

  其次,刘墉确实为何清廉。

  根据史书记载,刘墉做京官后,京城的住房坏了,需要一千多两银子修缮,刘墉却拿不出来,使得房子一连坏了好多年。

  最后乾隆帝看不下去了,赏了他一笔钱,才把房子修好。

  为什么会这样?

  晚年的刘墉曾经写过一副对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承担”,以表明自己别无所求,清廉度日的心态。

  因此,刘墉在清朝绝对是个清官!

上一章 第三篇 毛病贼多的文人奇葩纪晓岚 古代那些事之揭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