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传统曲艺科普(欢迎投稿)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亚洲传统艺术男子天团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刘派创始人

传统曲艺科普(欢迎投稿)

个人经历

青年时期

刘宝全七岁入私塾,读书之余,喜欢听戏和学着唱戏。九岁时,举家流落到河北关上。父亲刘能靠扎纸活、制冥衣为生,常向木板大鼓艺人王庆和学唱。刘宝全耳濡目染,也爱上了木板大鼓。为了生计,父子一起卖艺,父亲演唱,他弹三弦伴奏,慢慢地自己也学会了演唱。十五岁在天津拜名家宋五(宋玉昆)为师,继续学唱木板大鼓,又向琵琶名家陆文奎学弹琵琶。宋五死后,他的嗓音“倒仓”时不能演唱,就为木板大鼓名家胡十(胡金堂)和霍明亮伴奏,在艺术上得到了宋五的弦师韩永忠的指导,十八岁时,随韩永忠到北京,在庙会上、堂会上以及王广福斜街的乐户中唱木板大鼓(北京人俗称“怯大鼓”)。后来有一段时间,他向北京四喜班京剧老生孙玉卿学戏,取艺名月芬,曾随孙去上海正式演出,因在台上出差错,回天津后遂弃京剧,正式拜胡十、霍明亮为师演唱木板大鼓。刘宝全二十一岁时,又到北京献艺,京剧大师谭鑫培听了他的演唱,赞扬了他,并指点他要入乡随乡,改掉怯音。他牢记教诲,便努力揣摩谭鑫培、孙菊仙、龚云甫等京剧名家演唱韵味和神态,把自己唱大鼓听用的方音都改成京音,耍着木板唱,使说唱结合,并加强演唱时的面部表情和身段。

清朝末年(1908年左右),天津北门外天泉茶楼经理回斗银邀刘宝全去天津演唱,由韩永禄任弦师。为配合他的演唱,弦师革新了伴奏乐器,韩永禄改中三弦为大三弦,霍连仲改影调使用的四胡为顸筒四胡,使伴奏、演唱相得益彰。

中年时期

清宣统二年(1910年),刘宝全再到天津,在四海升平茶园登台演唱,获得很高声誉。民国四年(1915)刘宝全成立了“宝全堂艺曲改良杂技社”,往返于京、津两地演出,在杂耍园子里的节目场次上取代了单弦牌子曲而跃居“攒底”地位。这一时期,他还结识了文人庄荫棠,在庄荫棠的帮助下修订了《白帝城》、《活捉三郎》、《徐母骂曹》等大鼓书词,丰富了演唱曲目,经过数年用心钻研,终于在以乡音演唱的河间木板大鼓的基础上,脱胎出京韵大鼓的规模。同时他还截长篇为短篇,融抒情于叙事,使京韵大鼓这一鼓曲形式逐渐完善。自百代公司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他灌制头张唱片《八喜·八爱》之后,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百代公司、高亭公司已发行了他的十多张唱片。此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汉口、济南等地演唱不缀,民国九年,博得了“鼓界大王”的美称。至30年代初,他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形成京韵大鼓的主要艺术流派——“刘派”。

刘宝全拍摄艺术纪录片《宁武关》

晚年时期

晚年的刘宝全饱受旧社会摧残,生活落魄至极。1942年,刘宝全在北京吉祥戏院演完了《双玉听琴》之后,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享年73岁。

主要作品

刘宝全的保留曲目共计有二十四段。

学自宋五的段子有:《赵云截江》、《马鞍山》(即子期听琴)、《乌龙院》、《南阳关》、《博望坡》、《游武庙》、《百山图》、《丑末寅初》学自胡十的段子有《大西厢》、《长坂坡》

刘宝全拍摄艺术纪录片《宁武关》

学自霍明亮的段子有《单刀会》、《华容道》、《古城会》、《战长沙》、《关黄对刀》、《草船借箭》、《李逵夺鱼》(即闹江州)

由文人庄荫棠协助整理的段子有《一门忠烈》、《别母乱箭》(即头、二本宁武关)、《刺汤勤》、《白帝城》、《徐母骂曹》、《活捉三郎》

刘宝全共灌制京韵大鼓唱片共计三十三张,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上海中华影业公司曾将他演唱的《宁武关·别母乱箭》拍成舞台记录影片,已经制成VCD光盘出版发行。

刘宝全正式收徒五人,即白凤鸣、谭凤元、常旭久、钟德海、韩德荣。此外私淑刘派艺术的人很多,著名的有良小楼、小黑姑娘(金慧君)、小彩舞(骆玉笙)、林红玉、章翠凤、桑红林、钟俊峰、孙书筠、侯月秋、小映霞等,她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刘派艺术。白凤鸣和骆玉笙则在继承刘宝全唱法的基础上,依各自的嗓音条件,吸收借鉴旁派艺术,综合改革,分别创立了“少白派”和“骆派”。

当今刘派京韵大鼓比较有影响力的演员有张秋萍、种玉杰、杨凤杰等。

上一章 京韵大鼓名家侯月秋 传统曲艺科普(欢迎投稿)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京韵大鼓名家:张小轩(张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