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汉服知识普及
本书标签: 二次元  小科普  汉服     

披帛

汉服知识普及

小露这一章说说披帛吧。

披帛

披帛,隋代壁画中已有披帛,唐代广泛流行。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有很多种戴法,披帛分两种:一种布幅较宽,长度较短,名为披子,使用时披在肩上,多为室外用;另一种布幅较短,但长度有所增长,名为披帛,使用时多将其缠绕在双臂,多为室内用。

小露主要流行于唐朝。

披帛的材质与形状

披帛,是长条形状的巾子,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一般都是薄薄的纱罗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银线织就的图案。据专家们考证,披帛不是中土固有的服饰,可能是来源于西亚,更详细点,是来源于波斯,而波斯人披帛的习惯,则可能是受到希腊化的影响。必须注意的是,有学者所怀疑披帛并非中国本土发明是存在争议的。起源于亚述和巴比伦的一种带穗的饰物才是西方传统上的与TUNIC搭配的披肩。

波斯帝国时期的披帛

巴比伦时代的这种披肩一直传承到了波斯帝国时期。古希腊受其影响,在其最初的由一块布做成的CHITON外加了一块名字叫做PALLA【围毯】的布(下图左)。这样的围毯套TUNIC的穿法直接被古罗马托加继承下来了,同时在近东乃至印度都影响巨大。只要是雅利安人和希腊世界古代有地位的人物必然是TUNIC外加围毯,即使名称有所不同。比如印度叫DUPATTA(肚帕塔,下图二)。印度要有类似披帛的穿法,但那是现代才出现的(下图右三)。但是本质上他们的穿法绝对不是披帛那样,而且他们的围毯要宽很多,希腊女性的PALLA宽度达1米5。而且西方围毯的功能是相当于外套礼服的。其直接发展自西方那种TUNIC+围毯的穿法。虽然古希腊的壁画出现过类似带披帛的酒神狄俄倪索斯的女祭司,但是与希腊CHITON一起配套的只会是PALLA,可以被理解为像印度那样不常见的穿法罢了。随着佛教东传,南北朝时期佛教题材的壁画中,已经出现了身披披帛的女供养人。唐代开元以后,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披帛开始出现在每一个追逐时世装的女性肩上。这样说来,一条条披帛,竟然也是国际化的成果了。自信开放的大唐女性们奉行服饰上的华丽精巧。“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花花草草们也可以一亲芳泽。《旧唐书?舆服志》里这么说:“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唐玄宗就曾颁下诏令:宫中二十七世妇和宝林、御女、良人在随侍和参加后宫宴会时,都须身披绣有图案的披帛。而宫女们在端午节时,也要披较为华丽的披帛,称为奉圣巾或续寿巾。美丽的大唐女子,站立时披帛自然下垂如潭水静谧,走动时飘逸舒展如风拂杨柳,动静相得益彰。这种附加的服饰,延伸了身体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仅仅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然而这不是魏晋时候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美感。高髻、披帛、半臂、袒领服,少有地线条感和人体美相结合,它所依赖的不是传统的伦理规范,也不是公众社会对女性的戒备心理,那是在偶然性的因素之下,女人们短暂地焕发了审美想像力的产物。披帛这种“时装”,借鉴了当时风行的西域舞伎的舞衣。唐代的女子们从舞台服装中汲取灵感,而日常穿着也可以升华为表演服装。在后来的京戏《天女散花》里,梅兰芳舞动长长的飘带,那一定也是对披帛象征性地极端发挥。唐代妇女为使自己的服装更富有艺术魅力,她们在外出行走时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风暖背。在室内或宫中花园里披上比披子更长的带子——“披帛”。绕肩拽地,似仙女下凡。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从皇家贵妇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服饰逐渐消失。不过类似“帔子”的长、方围巾以其实用功能仍在现代社会中流行开来。而“披帛”,人们只能从敦煌飞天画壁、出土陶俑、影视歌舞的古典剧目或汉族传统婚礼中偶尔领略,欣赏其长虹绚霞般飘逸、浪漫、飞扬的神采了。

小露簪花仕女图

《旧唐书舆服志》里这么说:“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唐代时期墓室壁画中有一个共同点,即壁画女性人物的服装中都有一长条状巾子披在女性身上。由此可见,披帛这一长条状巾子在唐朝时期最为流行。唐玄宗就曾颁下诏令:宫中二十七世妇和宝林、御女、良人在随侍和参加后宫宴会时,都须身披绣有图案的披帛。在一些传统节日时,如中秋、端午等,宫女必须身着披帛。唐代妇女为使自己的服装更富有艺术魅力,她们在外出行走时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风暖背。在室内或宫中花园里披上比披子更长的带子“披帛”。绕肩拽地,似仙女下凡。披帛的材料有绫、帛、丝、罗等,颜色以红、绿、黄为多,不同颜色的帔与衫裙相搭配,构成了当时妇女五彩缤纷的服装,更突出了这一时期妇女服装丰润飘逸的特色。

小露纯色的披帛是不分山正的哦。

小露汉服复兴不复古。

上一章 褙子 汉服知识普及最新章节 下一章 明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