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杏花飘落的日子
本书标签: 二次元  乡村乡土  小说   

5

杏花飘落的日子

军是一个好静的人,很多年后步入中年的他还被同事们喜称“安静的美男子”。这是很多年来养成的,许是因为性格的缘故,多年来他总喜欢一个人。即便是后来和同学熟悉了、也即便是到了参加工作后的日子,军总体而言是孤独的,他不喜欢说话,不善于交流沟通。

现在,同宿舍的其他几个人都已经彼此很熟悉了,而军却连大家的名字都有点对不上号。当大家晚上一起去串宿舍的时候,军选择了独自一人。

躺在床上其实是毫无睡意的。他先想了想,爹是不是回去了,他坐上车了没有。

窗外落日的余晖慢慢地坠下去了,惨淡的阳光把天边染成了一抹血红,像家乡的杏子熟透了一般的颜色。开始笼罩着校园,透过窗户望出去,军看见来来往往的人,拿着书的,提着水壶的,勾肩搭背的,行色匆匆的,大家都在忙碌着。军在心里想着:要不了多久,我也会和他们一样,一切都会熟悉起来的。

为什么我一个人在窗前静静地立着?很多年来,军都想不明白。更多的时候,他都是呆呆地站在窗前,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任由那些熟悉的陌生的身影在眼前飘来飘去。或快或慢的脚步走过的时候,他能感受到他们的脚踩在地上的力度。相对于脚下的土地来说,一个人踩过和一千个人踩过没什么两样,虽然他知道两者有很多的不同,只是他的眼睛感受不到罢了。

二十多年后的一个黄昏,再一次走过昔日窗前的水泥路面时,才发现,路面依旧和二十年前一模一样,只是,一切都变了,还有就是昔日属于他的那扇窗户,没有人在窗前。

多少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到底有什么东西变了呢?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也许,一切都变了吧。

接下来的日子里最熬人的便是军训。对于这些毛头小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磨难,来自不同地域的他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暑假,早就养成了散漫的习惯,何况经历“黑色七月”厮杀的我们,想着师范毕业以后,谁都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低了许多。于是,怎么能让他们每天按时起床与操练,成了教官同时也是班主任老师最为头疼的事。

刚开始两天还好,到第三天的时候,大家都起不来了。九月的天空夏日的余温尚在,每天在操场上操练时损失的水分根本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再加之他们对这种军事化的训练都抱着一种抵触情绪。

有一天他们起床的时候,军训已经开始了半个小时了。六个人都傻眼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次肯定会受惩罚的。但又不能不去,好在那几天都在准备夜间的“紧急集合”,大家都是合衣而睡的。胡乱擦了把脸就跑开了。

当他们跑到操场的时候,教官的脸黑的跟锅底一样。

处罚内容是绕操场3000米。

就在那天晚上,班主任老师在查宿的时候对他们宿舍进行了个别谈话。许多年后军对徐老师的话一直铭记于心,时时在他的耳边回荡: “记住,你们和初中时不一样了,四年之后,你们都将是人民教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师范吗?那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示范四年,你们可以学习成绩差,但是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否则的话,你们将来怎么去要求你的学生?”从毕业到现在军是把这番话一直当做自己的“座右铭”的。

尽管军训是苦的、累的,可军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从上小学起就没有正经上过体育课,那时候的体育课男同学就是滚铁环,女同学是打沙包。什么“一二一”、“向后转”这些队列操练是几乎没有的,平时集合、站路队也就只喊个“立正”“稍息”“向右转”。现在算是上圆线了,刚开始大家都不适应,尤其是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大雨如注,教官的口令从不停止。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在震耳欲聋的呼号声中,为期十天的军训生活结束了。军训结束后军的一篇军训感悟登在了学校校报上。

是的,军训是很辛苦的,回想一下,那脚上磨出的泡,那为正步踢麻的腿,那站军姿时累酸的腰间,军训如此的苦,我当然也有退缩的时候。但我坚持了下来,军训是一个过程,一个考验自我,磨练自我的过程,半途而废是耻辱。大家都咬紧牙关,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停止训练,要知道军训本来就是磨练我们的意志,锻炼我们的身体,那么,为什么要放弃呢?

想到这,我都会咬咬牙,挺过去。也许坚毅在累酸的腰间堆集,最后将坚实、挺拔与不屈。或许这些不是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让我受益终生的收获,我收获的是耐力是坚毅是勇敢,是不屈,更是团队精神。无论今后我做什么,想到今天的苦与收获,一切艰难险阻都变得无所谓了。我想这也就达到了军训的目的了吧。

… … … … …

感受最多的还是我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无所畏惧,我会怎么做?”现在我想,我要做勇敢的人,如果我是勇敢的,我就无所畏惧,那么我没有理由放弃努力。坚持下去,坚持到底。没有日晒雨淋,没有狂气暴雨,怎会有属于自己的风雨彩虹,怎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天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所以我坚持,我胜利!

… … … … …

因为这篇文章的发表,军在班上、在宿舍里和同学的相处中有了些许的自信,他慢慢变得开朗了些。

一帮黑不溜秋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军训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接下来大家充满期待的四年中师学习生活就算正式开始了。

这一天军在起床铃响起之前就醒了,他从水房打来了水,准备刷牙洗脸。开水房就在食堂的旁边,那时候打水的暖瓶少,军来学校时也没带。他家也才有两个:一个用竹子编成壳子的暖瓶,听说在他家的时间久了。好像是他太爷爷年轻的时候花几个“砣子”买的,他们一家人当“传家宝”一样;还有一个是他奶奶凑了好久的“鸡蛋钱”的从合作社买来的,同样的金贵。

宿舍里只有三个暖瓶,鲁有鹏、何天伟、刘建军各带了一个,其它人都没。

军装满水提到宿舍时大家都已醒来。何天伟把被子披在身上在床上蹲着,似乎还没有睡醒。军看了一眼抿着嘴笑了,他想起他爹也经常早上起床后先不忙着穿衣服,而是披着被子要抽一棒子才起。宿舍没有洗脸架子,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蹲在宿舍外面的散水上洗的。

军从家里带了一个搪瓷盆来洗脸。刷牙缸子是个“罐头瓶”。那时候大家的用品都很简单,洗脸也就是在水里扑腾两下,没用什么“奶”呀、“液”的。可男孩子们还是很注重自己的头发的,每天洗完脸都要把前额的头发用水闷湿、紧贴着。没有照脸镜子,就都站在窗子外面看看模糊的影子。

“军,灶上早上有啥里,你没看一下吗?”王家阳一边揉眼睛,一边问军。

“我看了,是米汤和馒头。”军打水的时候顺便看了一眼食堂的早餐是什么。

“你要不要,我给你带上。”军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和王家阳关系不错的。

“好吧,你洗完了,帮我带一下。”

何天伟还在床上蹲着,眼睛直直的,好像呆了一样。张华已洗过脸了,对着何天伟说:“哎,你还没醒吗,不行再睡一会吧,让老师来叫你”,说完哈哈大笑起来,大家都笑了起来。

何天伟是最后一个起床的,以后四年都这样。

说是米汤其实跟开水差不多,军自己只打了个馒头。平时家里也开水呷馍馍军已经习惯了。

教室里已经坐满了,就差他们几个男生了。军坐在座位上拿出了语文课本。他最喜欢上的就是语文。中师期间语文课分为《文选与写作》、《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教材教法》这些,当然还可以选修学校开设的如“文学鉴赏”等。军打小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所以他先打开了语文书。正巧今天的第一节课就是《文选与写作》,军对这一节课充满期待。

上课铃响了。

一个腋下夹着书,低着头走路的老师急匆匆走上讲台。他穿一件咖啡色的外衣,戴一顶灰色、磨光了边的呢子帽,一双矍铄有神的眼睛。

他把书从腋下拿出来,在讲台上噗噗地左右扑打几下,一阵粉笔写字时落下的粉尘重新扬起,如细小的雪粒,在早晨的阳光下飞舞。

之后,他把书放到讲台的左边,背着手,慢慢走到讲台另一面,足足把全班看了一分钟,威严的目光在全班每个同学脸上扫描了一遍,然后转过身,面向黑板,扬起右手,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李世博”。

“于千万人之中,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芳草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我们遇上了,这就是缘分。也正因为有缘我们才聚在一起,成为师生、成为朋友。”李老师用一种极富情感力量而略带沙哑的声音说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着大家充满稚气和青春活力的脸庞,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我一直的人生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我们能够互相理解、彼此尊重、教学相长,共建美丽丰富而又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快乐成长,自由飞翔。”

接下来老师又和同学们探讨了三个问题———“语文是什么”、“为什么学习语文”、“怎样学习语文”。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军听得也是入了迷。

老师还朗诵了两首诗,一首是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

从一粒沙子中窥探世界

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

掌中握无限

霎那成永恒

…… ……

一首是《华严经》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念一清静

“语文的美丽和魅力就在其中,让我们爱上语文,探究语文无穷的乐趣。”李老师满怀深情的说。

李老师还要求大家在学习语文中要做到“四多”----多读、多写、多背、多练。

整节课军都是精神集中的在听,他完全被李老师的精彩演讲震撼了。他觉得这是他听过的最激动人心的话语,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军对语文学习充满着期待,老爱听李老师的课了。

军每日期待着语文课。那时候的语文课和初中差不多,但老师在讲解和拓展上要比初中老师深。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写作的训练, 老师经常强调听、说、读、写这些方面语文素质的训练。另外,语文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文史不分家” , 在教学中,不论是挖掘作品主题,还是了解作家,还是分析人物形象,或者是理解句子的含义等等,都离不开文学史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军在先前的语文学习中所欠缺的。

一次语文课上的是《鲁迅自传》。

李老师的开场白是这样的:“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今天我们共同走近鲁迅,感受他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李老师由先生的《自题小像》为突破口和切入点设计教学,整节课军的周身血脉喷张,他被一种强烈的情感引领着。军从小就喜欢鲁迅的小说和杂文。

军最喜欢《三闲集》中的一段话:“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到后来军参加工作当他给学生讲了鲁迅后,他对这段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真的声音,可能是好听的声音,也可能是难听的声音。猫头鹰发出的是真的声音,尽管它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但人们还是认为这是一种“难听”的声音。多数人的办法,就是盼着它赶快飞走,或者干脆用鸟枪或砖头把它赶开。有了这样的“经验”,许多人便变得“聪明”起来。见了谁家的孩子,他们不说“这孩子将来也会死的”,而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见了“光着身子”的皇帝,他们不说“你怎么什么也没穿?”而说“你的衣服真漂亮”。见了正做假的骗子,他们不说“不能再干这种坑人事”,而说“你这人真是有能耐”。见了正谋私的贪官,他们不说“你怎么这样卑鄙?”而说“我随时愿意为您效力”。而鲁迅他只讲真话。一生中,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节课后军把一篇读后感给了老师: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所以,为了求学,少年鲁迅又改进矿路学堂。

在南京的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1902年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赴日本留学。

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通过“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则完全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如果说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开始了他更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写照。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奔波表现得极为平淡,用“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鲁迅先生却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将那种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与反动军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而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则不无调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从《鲁迅自传》中看不到一丝先生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总之,先生光辉的一生,无愧于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宣誓,是一段真实感人、精彩纷呈的人生。

这篇文章让李老师对军有了全新的认识,从那次以后,军成了李老师办公室的常客,李老师给他吃了不少偏食。那个时代正是中国新诗重新崛起的时代,以北岛、顾城为代表的“朦胧诗”正当其时。当李老师把这些诗人的作品介绍给军之后,军又被现代诗迷上了,特别是北岛的《回答》对他影响最深: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 …… …… ……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 …… …… ……

军爱上了写诗。有一天李老师在班上朗诵了军的一首诗《等待》,从此同学们都叫他“诗人”。

等 待

我把问候,

装进你的饭盆。

静静等待打开,

或将永远封存。

你在黑夜里啜泣,

白天却在哼曲。

邮递员的车轮缓慢,

故事变成陈旧的笑柄。

黄昏的窗后,

你用半透半明的玻璃,

抵御忧愁。

害怕春风,

于是拒绝黎明。

风把错误的故事,

刻进时光的书里。

我用钢笔涂改,

墨水浸湿笔迹,

长成黑暗。

自此以后,

再无人回首。

后来,军一发不可收拾,写了很多,毕业那年他还自编了一个册子,取名《杏花飘落的日子》,里面收录的都是他在中师期间的诗歌和散文。

上一章 4 杏花飘落的日子最新章节 下一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