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言情小说 > 黄泉孟婆之忘忧
本书标签: 灵异言情  不喜勿喷  孟婆     

(拾伍)声声慢

黄泉孟婆之忘忧

18岁那年,

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是位翩翩公子,

读书极博,

酷好书画,

尤其擅长金石鉴赏。

他的父亲官至宰相,

也是官宦世家、

书香门第。

二人门当户对,

意趣相投,

时常诗词唱和,

共同研究金石书画,

有着说不尽的喜悦。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妩媚娇憨的姿态是婚后的幸福,

透出李清照内心的甜蜜。

二人成婚时,

赵明诚21岁,

在太学读书,

尚无俸禄。

夫妇二人节衣缩食,

经常典当质衣,

到大相国寺搜罗金石书画。

当时,

大相国寺是京城最为繁华和热闹的所在,

寺内可容万人贸易,

有专门出售书籍、字画和古玩的地方。

一旦发现难得的古籍文物却囊中羞涩,

赵明诚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衣服作抵押。

回到家中,

夫妻二人灯前对坐,

说说笑笑,

摩挲展观,

无限浪漫与温馨。

闲暇之时,

他们赏花赋诗,

倾心而谈,

有时还会玩上些智力游戏。

他们斟上香茶,

随意说出某个典故,

猜它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

第几页、

第几行。

猜中者饮茶,

不中者不得饮。

每次比赛,

李清照总是赢。

当赵明诚抽书查证时,

李清照已满怀自信地举杯在手,

开怀大笑,

直笑得茶水溅出了怀子。

赵明诚偶尔出京远游,

李清照倍觉思念与伤感。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这首《醉花阴》是赵明诚在外地时,

李清照寄给他的。

离别之情,

相思之苦,

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深挚动人。

赵明诚读后叹赏不已,

发誓要写一首词超过妻子。

他闭门谢客,

冥思苦想三昼夜,

填词50首,

把这首词混杂其中,

请朋友品评。

朋友反复吟咏,

说只有三句最好: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婚后在京城度过了7年快乐时光,

他们的生活有如琴瑟和鸣,

浪漫而又高雅。

正当他们埋首书斋之际,

政局却发生了地震般的动荡,

其父李格非,

竟然被查出与朝庭全力排斥的所谓“元佑党人”有牵连,

罢职远徒。

而这个案件恰恰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审判的,

李清照便亲自写诗给自己的公公。

三天之后,

家产被封,

自己的丈夫被罢免官职。

于是,

她一同丈夫去故里青州居住。

赵明诚重病时期,

一位探望者携带一把石壶给这位病榻上的文物鉴赏家看过。

赵明诚死后,

谣言四起,

说他把石壶托人献给金国。

李清照为了洗刷冤屈,

她便想把多年携带的古董一起献给宋高宗赵构。

她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

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

踏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逃难历程。

从南京到越州,经明州、奉化、宁海、台州,

然后漂泊到海上,

又过海到温州,

皇帝最后回到杭州。

李清照一路追随,

雇船求人,

历尽辛苦,

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

途中,

她贫病交加,

身心憔悴,

她与赵明诚收集的金石书画也丧失殆尽。

在一个深秋的黄昏,

她独自漫步在落叶黄花之中,

无边的寂寞阵阵袭来。

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

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

终于凝结成浓缩她半生痛楚的绝唱《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远房亲戚的疏通和劝说下,

终于结束了逃亡。

有一次,

朋友邀她去看灯。

李清照无心游乐,

却想起了少年时代京城火树银花、

人涌如潮的元宵之夜: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她独坐屋中,

抚今追昔,

不禁黯然神伤: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卒于何年何地无人知晓。

在历尽悲欢、荣辱之后,

她在寂寞凄凉中,

悄无声息地结束她愁苦的生命。

她,

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日夜怀想、

万分留恋的京都汴梁。

上一章 (拾肆)风头钗 黄泉孟婆之忘忧最新章节 下一章 (拾陆)西海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