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灵异悬疑小说 > 墓云之下
本书标签: 灵异悬疑  家族恩怨  探墓 

第二目:临墓

墓云之下

我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村长:“还有这么一回事吗?那死鬼我老爸也知道我是他儿子……”

  村长转过身,看了一眼那几位表情僵硬的挤出笑容的教授:“那你去还是不去?”

  我笑笑:“都扯到这话上了,哼,我自然要去的,但,下斗的人宜少,不宜多……”

  村长拍了一下我的脑袋,小声对我说:“是不是不想带他们去了?我跟你讲,你带他们进去,随便糊弄一下他们就行了,里面不是有什么分墓、主墓吗?带他们去分墓转一转,然后回来拿他们钱去发展,你那父亲东西以后再去拿。”

  “这样吗?”我摸了摸被拍疼的脑袋:“那……也就这样吧,但待他们回来之后,你就要允许我去哦。”

  “好好好,小祖宗,不过你拿那些东西做就给我回来,老老实实去城里打工,好好养家,不许再碰地下的东西,知道吗?”

  “恩……我真的不再愿意去碰那些东西了。”

  说起盗墓,有一些门道,解放前的盗墓,一般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干,不会太多,时间一般是晚上,干活有自己的专用工具(挖掘设备),有专用连体服装(老鼠衣,上面布满各种“装备”)。

  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者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明代王士性在《广志传》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

解放前的挖掘设备,选用锋利的铧犁叶片的一部分做“掘进器”,“三片装”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的“排土”装置。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将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够打透墓砖(螺丝钉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吾辈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

  洛阳铲因为是要做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约和现在的石油勘探、地质取样相似,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见的一种凶器——管儿插。

“洛阳铲”的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会带不上土。不仅如此,洛阳铲在制作工艺上更为复杂,通常制造一把小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阳铲打制完毕,再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并且接上特制的绳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现代盗墓的盗墓工具已经比以前先进多了。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 

  顺德的农村自然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我用的便是前者,来看专家们那蓄势待发的样子,用的应该是近现代的东西,但用起那些东西,我反倒觉得碍手碍脚,干老本行就应该用老东西。

  我向那群专家们走过去:“我可以带你们去洞穴里……”

  刚才那一位连忙把2万块钱塞到口袋里面:“小哥是有见识的,这次就多亏小哥了。”

  我叹了口气:“您真是客气了,准备一下吧,明天我就出发。”

  专家答应了,在黎明破晓之前,我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呢,至少我知道去那个地方,我可不会白去一回,虽然那村长老头说过,会让我再下去一次,呵呵,我可是从小被他骗到的,怎么会相信他呢?

上一章 第一目:两道的人 墓云之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三目:墓云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