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短篇小说 > 沉香写作阁
本书标签: 短篇 

微型小说悬置紧张法

沉香写作阁

  小小说创作中的悬置紧张法ZT

  微型小说之所以能以区区篇幅吸引读者,诀窍之一,便是在描述中巧妙地运用“悬置紧张法”。

  “悬置紧张法”又称悬念、“卖关子”、“设扣子”、“系包袱”等,它是小说的一种既常见又十分重要的技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这样运用“悬置紧张法”的——他在自己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序言中说:“我援引小说家所常用的诡计:从小说的中间或结尾抽出几个卖弄玄虚的场面来,将它们放在开头的地方,并且给装上一层迷雾。”

  在《怎么办》中,一开头就写罗普霍夫伪装自杀,这样处理就引起了悬念,然后再倒叙他过去与薇拉、吉尔沙诺夫的关系,解释他假自杀的原因。

  其实,“悬置紧张”不仅可以用在开头,也可用在中间,甚至可用在结尾。

  如电影《保密局的枪声》,结尾的镜头是常亮出人意外地开枪打死特务组长,救出刘啸尘和阿纪,随后跟着溃逃的国民军队走了——常亮究竟是什么人,影片直到结尾都没有交代。

  这种在结尾产生的“悬念”必将引起观众的种种推测和联想。

  “悬置紧张法”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作品中某些人物心里有“数”,而读者却完全“蒙在鼓里”,让读者自己去判断猜测情节的进展。

  如《草船借箭》,诸葛亮心里早已预知天有大雾,可在三日之内“借”到十万支箭,而读者却完全不知,焦急地担忧着诸葛亮的命运。

  一是读者对情节的大部分已了解,而作品中的某些人物却“蒙在鼓里”,让读者睁大了眼睛看这些人物将如何动作。

  如《十五贯》中读者已知是娄阿鼠偷了钱,而作品中的人物除娄阿鼠外,一概不知,于是读者关切地期待着:这件冤案将如何处置?

  篇幅较长的小说在运用“悬置紧张法”时,可以在大“包袱”中系小“包袱”,在大“扣子”中结小“扣子”,一环扣一环,一个“悬念”接一个“悬念”,把矛盾冲突推向总高潮。

  而微型小说篇幅特短,它往往只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描述到结尾时忽然抖开“包袱”,使读者大吃一惊,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运用“悬置紧张法”,一要注意其真实性,既要“悬”,又不能“玄”,即不能故作玄虚,破坏作品的艺术真实;二要注意紧紧围绕着主题来“悬置紧张”,如果在枝节上“悬置紧张”,那只会削弱作品的主题思想。

  [附文]

  河豚子

  王任叔

  他从别人口中得来了这一种常识,便决心走这一着算盘。

  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讨来了一篮的河豚子,悄悄地拿向家中走来。

  一连三年的灾荒,所得的谷只够作租;凭他独手支撑的一家五口,从去冬支撑到今岁二三月,已算是困难极了。现在也只好挨饥了!

  但是——怎样挨得下去呢?

  这好似天使送礼物一般的喜悦,当一家人见到他拿来了一篮东西的时候。

  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向前进去。   “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呵!让我们吃哟!”

  这么样的情景,真使他心伤泪落的了!

  “吃!”他低低地答一声后,无限的恐怖!为孩子生命的恐怖,一齐怒潮般压上心头,喘不过气来。

  他嘱咐妻子把河豚子煮熟来吃,自己托故外去一趟。他并不是自己不愿死,不吃河豚子,不过他不忍见到一家人临死的惨状,所以暂时且为避开。

  已过了午了,还不见他回来。孩子却早已绕着母亲要吃了。这同甘共苦的妻子,对于丈夫是非常敬爱,任何东西断不肯先给孩子尝吃的。

  日

  车已驾到斜西,河豚子还依然煮着。他归来了。

  他的足如踏在云上一般。他想象中一家尸体枕藉的惨状,真使他归来的力也衰了。

  然而预备好的刀下舍生的决心,鼓起了他的勇气。早已见到孩子们炯炯的眼光在门外闪发着,过后微型小说,一阵欢迎归来的声音也听到了。   “怎么还没有死呢?”他想。      “爸爸!我们是等你来一同吃呀!”

  “哦!”他知道了。   一桌上争争抢抢的吃着。久不得到鱼味的他的一家人,自然分外感到鲜甜。

  吃好后,他到床上安安稳稳的睡着,静待这黑衣死神之降临。

  但毕竟因煮烧多时,把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了,一家人还是要安安稳稳地挨饿。

  他一觉醒来,叹道:“真是求死也不得吗?”泪绽出在他的眼上了。   小说一开始就说它的主人公决计在无法挨过灾荒的情况下,让全家人吃下河豚子集体自杀,那么他全家到底死了没有呢?这个悬念一直从开头贯穿到结尾。

  正因为作者运用了“悬置紧张法”,层层设置了悬念,这样就造成了情节的多次波折,不然终是直港行船,无甚意味。

  小说一起笔就说主人公“他”从别人口中得到了一种解除饥饿渡过灾荒的方法。

  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先不说出来,卖一个“关子”,却去写一篮河豚子的讨来,给全家人带来的“喜悦”,然后再写主人公的“恐怖”,因为只有他才知道河豚子是有剧毒的,他是要用河豚子毒死全家人。

  这可说是第一次设置悬念和悬念的开释。接着,写这一家人在饥饿至极的时候,得到煮熟的河豚子,照常理是一定要饱餐一顿了。

  读者则以为主人公托故避开又回来时,一定会见到妻儿全部惨死的情景。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由于妻子对丈夫的“敬爱”,要等丈夫一起回来享用这“佳肴”,全家人还没有吃那有毒的河豚子。这可说是第二次设置悬念和悬念的开释。

  事情并未到此结束。读者以为主人公经上面一番波折,不会再忍心叫妻儿们去吃那河豚子的,没想到主人公还是让全家吃了,而且吃得分外鲜甜。

  这样情节又奇峰突起,引起读者更深切的关注,觉得他们准死无疑了。

  意外的结果是,由于河豚煮的时间过久,毒性消失了,一家人安然无恙。这可说是第三次设置悬念和悬念的开释。求生不得,只好一次一次求死,但一次一次求死也不得,这就把穷人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心理表现得十分哀切。

  三次设置悬念和悬念的开释,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七弯八拐地一直朝“死亡”走去,猛然转过身来,还是意外地活下来了。

  这种巧妙的描述,增加了作品情节的曲折性。篇末言穷人“求死也不得”,结出本义,透辟如利镞穿骨。

上一章 小说三感 沉香写作阁最新章节 下一章 创作角色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