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黄帝内经(讲义)倪海厦
本书标签: 古代  传承中医文化  国医 

黄帝内经(讲义)倪海厦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肝病之人,其症状会使病人两胁肋疼痛并牵引小腹,让人易怒。如果肝虚了,会使人目视昏暗,见物不明,耳听不明,易生恐惧,好像有人要伤害他一样。此时治疗须选择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穴道。肝气如果上逆,则会令人头痛、耳聋、意识不清、两颊肿胀,此时须从有郁结的血脉来放血治疗。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心脏有病之人,会使人胸口痛,两胁胀满及疼痛,甚而痛到背部或向上痛到肩部,有时两臂之内侧疼痛。若心气不足时(心脏无力),会有胸腹胀大,牵引腰部而疼痛。此时治疗须取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道。舌下之金津、玉液二穴放血,病发急重时,可刺阴郄、养老等穴位放血,及中指、无名指尖放血。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脏有病时,令人身体感觉沉重,肌肉消瘦萎缩,无法控制双足的行走,容易抽筋,脚下部会疼痛。脾气虚时,病人腹肿满,肠鸣且下痢,饮食入胃不化,此时应取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同时在足少阴肾经上找血郁之处来放血。

肺病者,喘欬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肺有病之人,主要症状为呼吸短促,气会上逆,肩背都会疼痛,容易出汗,臀部、**、膝盖、大腿、小腿肚,足跟都会疼痛。肺气虚弱,则呼吸浅短无法深呼吸,耳聋咽喉干燥,此时宜选用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阳经外侧背部,穴位,再从足厥阴肝经上找寻郁血之络位放血即可。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效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肾脏有病的人,会有腹胀水肿的现象,同时喘咳不止,身体沉重倦怠,睡觉时盗汗不止,又厌恶风吹。肾气虚时,必胸中疼痛,上下腹俱疼,

四肢冰冷,情志郁闷不乐。治疗时必取其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经之穴位,有郁血阻碍与孙络,则采放血的方式。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莱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肝在面上为青,五行中属木,肝主筋,筋急时宜食甘味之物以缓和,诸如糯米、牛肉、红枣、芹菜类等皆为甘物。

心为赤色,属火,心性宜缓,食酸物可使收敛,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皆为酸物。 肺为白色,属金,宜食苦味以制金之肃杀,如小麦、羊肉、杏仁、薤白等皆为苦味。 脾为黄色,属土,宜食咸味以制土,如大豆、猪肉、栗子、豆的嫩叶等皆属咸味。

肾为黑色,属水,宜食辛味以润养,如黄黍鸡肉、桃子、葱类等,皆为辛味之物。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

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奥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辛味之物其性发散,酸味之物其性收敛,甘味之物其性缓和,苦味之物其性干坚,咸味之物其性耎坚。药物之毒能攻病邪,五谷之物能营养五脏,五果之物为其辅助,五畜等肉类可益体力,五莱之属可补其不足。使酸苦甘辛咸五味互相调和,如此饮食,则能捕充体力精神。其五味各有所属,各有所利。有时须散,有时须收,有时须缓,有时须急,有时须坚,有时须软坚,五脏各应于四时之所须,病的治疗亦须谨慎的考处使用适宜之五味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欢。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味进入人体,各以其性而各入所应归之脏。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是五味之入。五脏的气有病时,如心病为噫气,肺为咳气,肝为多话,脾为吞酸或吞苦味,肾为喜欠易嚏。六腑有症状时则会出现,如胃有病则生逆气打嗝,精神易恐。大小肠有病

时则生下痢。下焦有病时则生水气肿胀。膀胱有病则小便不通利,如缓弛则尿失禁。胆有病则易怒。这是五种病症。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脏各有其独立精气,但有时会集中在一起。如精气集中在心则生喜,集中在肺则生悲,集中在肝则生忧,集中在脾则生惧,集中在肾则生恐,这是五气集中时产生的状况。人在虚弱时,气就会集中在虚弱之处,故反之亦可由病人的情志而察觉出何处生病。

五脏各有所恶,即有所伤也。如心会伤于热肺会伤于寒,肝伤于风,脾伤于湿,肾伤于燥,这是五恶。

又五臟各有所主之津液不同,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沫,肾之液为唾液,这是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味所禁忌的,如辛味能使气散走,故凡气病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能使血脓,故凡血病之人不可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故骨病之人不可多食苦味之物。甘味入肌,凡肌肉有病不可过食甘味。酸味走筋,过食酸味伤筋,故凡筋病之人不可食酸物。这是五种禁忌,切不可多食。 五病之所成,凡阴病必发于骨,阳病必发于血,阴病必发于肉。阳病多发于冬季,阴病反发生在夏季,这是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邪入体内造成变乱,如邪进入阳腑则生狂症,邪入阴脏则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则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则生瘖哑。病邪由阳进入阴则

病静,病邪由阴出入于阳则生怒,这是五乱。 五邪可由脉上察出,春季得秋之毛脉,夏季得冬之沈脉,长夏得春季之弦脉,秋季得夏之洪脉,冬季得长夏之缓脉,皆时节与脉证相克,此名“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属不治之危症,是故五邪皆同样为不治之症。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脏中所收藏的精神面,又各有其司,心藏神明,肺藏人之魄,肝藏人之魂,脾藏人之意念,肾藏人之志气,这是五脏各有其藏。

五脏又各有其主要之外象,心主人之血脉,肺主人之皮毛,肝主人之筋,脾主人之肌肉,肾主管人的骨骼,这是五脏各有其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人受五种过劳所伤各有不同,人若久视必伤血,久以懒散必伤气,久坐不起必伤肉,久立工作必伤骨,久行于路必伤筋。这是五种过劳产生

的人体伤害。 五脏之脉形各有不同,肝脉如弦,心脉呈长钩状,脾脉如代时缓时速,肺脉如羽毛,肾脉如水中之石。这是五藏之正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人体中气血正常的比值如下:(一)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二)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三)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四)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五)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 (六)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这是天生的正常值。

又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经,足少阳与足

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经,这是足的阴阳关系。

手太阳与手少阴亘为表里经,手少阳与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与手太阴互为表里经。这是手的阴阳关系。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写有余,补不足。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古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吾人从脉诊或经络之走向,察知各阳经阴经病变所在。治病之初,必先去郁结不通之血络,可立去其病之苦痛,再观察病邪之有余与不足,然后对症去其所过之处,补其不足之处。 背部俞穴的测量法,首先以草量两乳之距离,取中间位对折成正三角形,再把其顶黠置大锥穴位,使底边成水平时,则两下角所到之处即为肺俞穴也。再将三角形下挪三椎,两底角所到之处即为心俞。再向下挪三推处,两底角左侧之位在正是肝俞穴位,右角之位是脾俞穴位。再向下挪三椎,两底角所到之处即肾俞穴。这是五脏的俞穴施用针灸的穴位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洽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人但求外在之享栾,而内心痛苦,此令病生于血脉,治法在针与灸上。人求欢乐避甚志悦过甚,则病生于肌肉,治疗以针石之术。人在生活上清苦但情志喜悦,此易生病于筋,则须以热药来熨炙。人生活清苦情志不舒,病易生于咽喉,治之则以百种草药。动作急速常生惊恐,以致经络不通,病发为麻木不仁,其治以按摩手法内服酒炖汤药,这是五种情志所生之病也。

用刺法时须注意,刺阳明经时可出血出气,刺太阳经时可出血,但忌出气。刺少阳经时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太阴经时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少阴经时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厥阴经可出血,但忌出气。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角。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黄帝问道,天包含万物,地又承载万物,其间孕育了世上一切生物,而其又以人为最贵。人禀受天地之精华,按照四季循环的自然法则而生成,不断重复的生、长、收、藏四大功能,即令王侯庶民每人都有愿望,希望一生中都不至患病。但很多疾病,常没有表症,人们不知何时疾病已入侵体内,日久病深,常附着在骨髓上,以致不治。我曾深思过,若用针去其病,不知可有好的方法吗?

歧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而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歧伯回答道,咸味重的水,放在器皿中,其外壁会有湿气渗出,将断的琴弦,会发出嘶浊的败音。春季树木兴发茂盛,是因为此树在冬季有收藏许多养份而致。病已深重的,病人会发出打嗝儿或噫气,表示胃气已绝。人若有此三种现象,就是内臟已然损壤,再强的药亦无法治疗,治疗

只会增加皮肤损伤,肌肉消弱,以致腐败殆尽,无法挽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黄帝问,我遇到如此患者,心中会乱而迷惑,无从施治,病情愈演愈烈。若百姓知晓,必以为我是极不仁之贼,其如何是好呢?

歧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理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歧伯回答,人的生命,受制在天地之间,天阳地阴相合而生成“人”,人能不违反天地四季之运行,则天地会像父母一样对待你。能知万物发生之大道的人,名叫“天子”,犹天之子一样。 天有三阴三阳的六气,人亦有三阴三阳的十二经。天有寒暑的交替,人身上有虚实的变化。能够经历天地阴阳之变化而生存者,乃因不违反四季之变化法则。人能知十二经脉之理法者,则不会为任何邪说影响理智的判断。能知自然中八风的变化,阴阳五行的互相关系,熟于虚实的消

长情形,随心所欲的施用针法,不会有误差,这都得依靠了解透澈于自然法则与人体关系,从而明察秋毫,用心体悟方可做到的。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黄帝问,人体内有形可见的运化过程,绝不出阴阳的范畴。天阳地阴之相合,分为中央与八方,名为九野,分别受四季之影响。月有盈亏,日有长短,天地万物,不可胜数,但其根本所在,仍在虚实,请扼要为我说明虚实补泻之理。 歧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眞。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歧伯回答道,木受到金,会被伤伐,火受到水而灭,土遇木而能通达,金遇到火而会熔缺,水遇到土而阻塞,万物都是如此的,无法一一尽述。

针法可公布给天下的有五种,今人民居盛世只知如何暖衣饱食,对于此类学术己无法尽知了。

(一)治神,教民如何养神之正,神正病不生焉。

(二)知养身,教民如何养身,使本强病邪不入焉。

(三)知毒药为真,教民运用药物的正确法则。

(四)制针石小大,制作针灸器材,使有一定的规格。

(五)知府藏血气之诊,教民如何诊断五脏六腑气血之变化。

以上五法能确实建立,人人都知何时当先用何法。观今世之刺法,但知虚证用补法,实满者用泻法,人人都仅止于此。如果知顺应天,则地必随之更动,和顺之速如石落地响声随起一样,针法之立竿见影在此。道中本无鬼神之分,只是它是一贯的,从未改变过的。

帝曰,愿闻其道。

黄帝问,请问什么是道?

歧伯曰,凡刺之眞,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P111-120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过之变,是谓冥冥,莫如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歧伯回答道,刺法之精神是首先患者与医师必先凝神静气,精神专一,俟患者神志已定,再诊察患者的三部九候之脉,然后再施予刺法,针刺入后,俟各脉病状完全消失,所在症状都消除,这就是内外阴阳都已调和了,切不可以病情的变化为优先处理,如此可以用针轻易的调和人体内的气血,方可施术于他人。

人的病分虚实。得五虚的病人,切勿任意施用补法,对五实的病人勿避而远之,不敢接近。医者须凝心静气,掌握患者气之动向,抓住时机间不容瞬的施予针刺,如此针术的运用方可出神入化,好象完全无我的存在一样,其至微至妙无法形容。气聚之时,好象乌鸦一样不知从何而来都聚在一起,气散之时,则如群鸟四散飞走一样的快速。因此针的运用,好象拉满的石弓一样,

时机至时,立刻发射,抓住时机是唯一致胜的要诀。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黄帝问,底要如何虚其实,如何实其虚呢?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歧伯回答道,刺虚者,须俟气至且充实起来,刺实者,须俟气至而病处渐虚下去。凡经脉之气因针刺而至,则须谨慎的守住,勿令其散失。至于针刺的深浅,决定在临床上施针之人依病人状况而定,近取穴与远远取穴合而为一。针刺时,须如临深渊一样的小心谨慎。手如握住老虎一般不使其伤人。施术者全神贯注,心无二用的专心完成,这方是万全之针术。

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黄帝问道,用针之术,必有其法则,其法则为何呢?

歧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歧伯答道,法天地之阴阳,配合日月星辰。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问道,希望你都说给我听。 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时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沈。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实而调之。因天之序,虚实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写,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眞邪不别,沈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歧伯回答道,凡刺法,须顺应日月星辰之移转,四季交替八风之方向,俟气定神闲时,方施予刺法。所以当天气温暖日正当空之时,人体内血亦缓和流行,气浮于表上,此时血易动,气也易行。天气寒冷,日蔽云中,则人体内血亦较凝涩。阳气易内走,气血就较不流畅。月亮刚出来的时候,血气亦会较流畅,月满之时,人体内气气会达到最充实的阶段。肌肉会坚硬。暗夜无月

时,肌肉会减衰,经脉与络脉中血气亦虚,阳气潜藏不出。形体外无固卫的能力,因此须看准天时,来调和患者的血气,才是正确的。所以天寒冷时,勿施予刺法;天气暖和时,则不生疑虑的施予刺法。月始出之时,不施用泻法;月满时,不施用补法,月受蔽不出时,不施冶法。这就是得到时机来调和血气的正法。吾人能依照天理之顺序,了解其盛衰之时机,依此法来调和气血,心神气定的居患者身侧,待机而动。若不知此理在日月始生之时,气血正缓和流行,却给病人用泻法,必令病人脏气虚。若月满之时,气血充实,却反加补于患者,必致血气四散奔走,以致络脉会有残留之瘀血,此名“重实”,即实上加实也月蔽不出,天阳不出,血气真空时,施以治疗,则令病人正气反伤,邪气不去,是名“乱经”。如此一来,造成阴阳相错杂,正气邪气不分,病邪必深入而止之不动,造成外虚内又乱之情况。则外邪就不时的入侵体内,使病情加重。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黄帝问,星辰与八正,到底是什么用途呢? 歧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

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岐伯回答道,星辰者是控制日月运行的,八正者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天地八节司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各节之风向。正风即季节中所应吹之风,如遇方向不对之风,即为邪风,这是以时节来判断风之正邪。四时乃分春夏秋冬,这是天气正常变化所在,利用四季的变化来调和生、长、收、藏之功。凡八风中属于不正常之风,人须避之勿违逆它必伤五脏。如医师能适时察知其入体内,即去除病邪,则病必不入五脏之中,不会造成大害了。故有云:天忌之期,人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黄帝说,答的好,星辰之法度,我知道了。请说明如何效法古之圣贤?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侯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伟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

于无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鬓髴。

岐伯回答道,若要效法古者,首先须了解“针经”。透彻了解之后,再来试验“针经”于患者。先知道每日气候的寒温,月的盈亏,用此来诊察经脉中气之浮沉,调和其异常,观察其是否立有效果。常人表面上看不出气血之盈亏,体内病邪之所在,唯有高明之医师可察出。再利用天日之温差,月夜之盈亏,四季之常规,互相参考且合而为一的施用正确的方法来调和,高明的医师,常于病人尚未显出现症状时,己事先察觉出病之所在,这就是“观之冥冥”。能通达此理的人,方可将医术传之后世。这是明医与庸医之所别也。庸医无法感受其间微妙之处,即令见也见不到,尝之也不知其味,好像神佛一样,不易察觉其真实存在,故亦曰“冥冥”。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侯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侯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侯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虚邪就是不合于八正风之异常风向,造成人

生病的始因,名之虚邪。有时人亦伤于八正风,名为正邪。其产生如人用劳力时会大量出汗,此时肌肉毛孔开,正逢风至,此时其伤人很微弱,人甚至无感觉,看不到症状在表面。高明的医师在病邪始入之时,己开始动手,先细查三部九侯之脉气,知病入何处,立刻治疗,此名为“上工”下等的庸医,在病邪已深入成大病时,方察觉而施救,此施救在病延伸扩大之时也。其所以如此,乃因庸医不知三部九侯之脉相互间的得失,以致病情严重时,始察觉出来。能知病之所在者,因知如何诊三部九侯之脉,且调之使正常,故曰,三部九侯之脉,乃为人体的门户一样,即使外表上不见其病症,而仍可由此察出病邪之所在也。帝曰,余闻补写,未得其意。

黄帝问,我听说许多补写之道,但仍未能了解其精义?

岐伯曰,写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目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侯其方吸而转针,乃复侯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写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伟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岐伯回答道,写法必有时机,须其方盛之时用之,如气之方盛,月之方满时,日之方温时,身体不动气定神闲时等,利用呼吸中吸气时入针,再其吸气时而逆气捻针,在待其呼气时而出针。所以写法,必利用其气盛之时,其邪气乃行,正气方至。补法必待气移动时方可为用补之时机,刺入时必中营血,利用吸气时拔针出来。因此,非好的时机来临时不用针刺。高明的医师,必知度量病人之体格盛衰,病人体中气血之盛衰,血与气为人的神明所在,人人都须谨慎小心的调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黄帝说,真是高妙的理论,能使人体合于天地阴阳四季节气之变化,虚实相呼应,互为一致,此理微妙,常人不见,惟老师以外,无人能通,然而老师常言“形”与“神”,那“形”是何意?“神”是何指呢?请都告诉我。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岐伯答道,先讲“形”,形就是外形,眼不知观察病人的神色,只问何处有症状,再按照疼

痛部位来决定在何处;按三部九侯之脉,不知病之所在,不知其发展如何,就是“形”。也就是庸医也。

帝曰,何谓神?黄帝问,什么是神呢?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侯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岐伯回答道,神的意思,就是内在,就是神志,神至则耳闭无所闻,目光明朗,智慧大开,能很清楚的感觉出来,即令用口头表达,亦无法详言,看的清楚,见解独到,庸医们茫然无知,好像风把云吹散一样,心灵顿明,此名曰“神”,三部九侯之脉是其初始之地,九针法亦重要,但无法取代它。

离合眞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间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输。余知之矣。次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黄帝问,我已听闻关于九针的九篇论,老师有把其细分为每针九篇,合计八十一篇,我已了解这全部的含义了。经书云,脉气之盛衰,常左右变换,吾人以上部穴道来调下部之盛衰,以左侧之气血来调右侧之盛衰,遇到太过与不及之气,可利用荣穴输穴来做补泻,这我都知道了。这似乎都是气血偏向而发生的疾病,其产生虚实症状,都是内发而非由外邪入侵经脉造成的,我希望老师为我说明若属外邪侵入人体经脉时,其症状如何?又如何治疗呢?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侯。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侯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岐伯回答道,古之圣人行事必有法度,其理念必合与天地之道。所以天有二十八宿,地有江河之流走,人体中亦有经脉之流行。当天气温暖,

地表和谐,则江河亦静。但天寒地冻时,江河亦凝固不行。若天热地湿时,则江河之水亦蒸发气化甚而满溢出来。疾风突来,江河必波涛汹涌澎湃而至。同理于人体,当邪入侵经脉时,若为寒邪,则令血凝涩不通;若为湿热之邪,则浊气不降反升,阻碍清阳之运作。若因体虚而导致外邪乘机而入体内,就如同江河之突起疾风一样。十二经脉各有脉动之所,邪气至必有波涛汹涌状,邪顺脉气而行,直可到寸口手脉之位也,脉呈时大时小。若脉大则表示邪至,脉小则平安。外邪之行并无常规亦无定处,吾人且不可以手寸部之脉来决定病邪之在阴或阳。高明之医师必然细心检查,三部九侯之脉,突然逢道病邪之气于何处,就可提早阻断其行进之路,以遏制病邪之蔓延。治疗之法,必俟患者吸气时入针,不可令患者气逆,完全采取自然呼吸,再静针久留体内,如此可阻止病邪散布。再利用患者吸气时捻针,俟气至充盈时止,欲起针时须俟患者呼气至尽头时,乃出其针,如此邪气必出尽,此名“泻”。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黄帝问,如遇不足之症,补得方法又如何呢?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侯吸引针,气不得出,个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岐伯回答道,此法必先用指按穴道前后循经移动,再用指甲切压穴位使血脉避开,利用指节来弹揉穴位,两指尖夹住穴位之皮肤,如此可防止针进入时产生正气外泄,然后涘患者呼气将尽时把针刺入穴中,静候气至,如侍候贵人一样的守在其侧,不论时间之长久,气充盈时,就会产生自卫能力。再涘病人吸气时出针,可令正气不外泄,散布在不足之处,再按揉针孔,使之尽阖,如此可令正气存于体内,不再外散。此名曰“补”。帝曰,候气奈何?

黄帝问“候气”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等,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眞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侯邪不审,大气己过,泻之则眞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

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岐伯回答道,邪入于人身,其始必在络脉上,邪不去,则会再深入经脉。再不治,邪就进入血脉之中,但邪会令人生寒或生热,反应症状尚未明显之前,其脉气会如波涛之涌起,时来时去,没有一定的常规。故可说,从三部九侯之脉来察知其病邪将至之经脉,利用针去邪气,但不可在邪气最盛之时,用泻法来去它。人体内的眞气就是经脉之气,若经之气太虚弱,病邪炽盛,泻之必伤正气,故在邪最盛之时不取泻法。所以若不查明气之至,俟邪气正盛之时反施泻法,必反令眞气消耗。一旦体力消损无法立时恢复,病邪必又跟进,造成病邪更深留体内不去。因此又可说,病邪已离此经又进入其它地方了,切不可追击此原病邪所在之经。又有所谓把握时机,间不容发的在邪气刚至未盛时,迅速下针利用泻法,方为上策。若过于先动或太慢施治,涘病人气血两失,病已不可去矣。因此有云,治痛病之机有如射弓一样,机至立发。不知把握时机则犹用槌胡乱敲打,漫无目标一样。所以能知时机之道者,必间不容发的下针,不知时机之道的,犹扣箭在弦上而不发射一样的,必毫无用处。

帝曰,补写奈何?

黄帝问,补写的作用何在?

岐伯曰,此攻邪也。急出以出剩血,而复其眞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岐伯回答道,这是在攻击病邪时取用的。急速出针以去掉过多之血瘀,以求正气回复,亦即在病邪刚进入体中,尚居无定所之时,利用针法推动眞气,则其向前进,用导引法其病邪必静止,若反其道而行,止造成血邪内郁,邪气不出也。若发现络上有瘀血,必速以放血,其病可立愈。 帝曰,善。然眞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黄帝说,回答得好,但如真气与邪气相搏杂,居于经脉之内,脉气又不发生变化时,如何察出呢?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侯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灭而,审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侯地,天以侯天,人以侯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侯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株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員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眞,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

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写之,其病立已。

岐伯回答,此际则须仔细按察三部九侯之脉,视其脉气盛衰来调和之,再细察左右之盛衰上下不调和在何处,以及脏气减弱者,察出病居何脏,乃知其何时必出。凡不知三部九侯者,就无法分别阴阳,好像天地不分一样。天、地、人三部各司其脏及经络,有一定之规则,再随时注意调和其胃气,来安定三部,则必不生大患。 所以刺法有云,凡针刺之术,不明了三部九侯之脉气,必无法预先察出病邪之居处,如此即使有高明之医师,也无法遏制病情之扩大。针刺不得正法,导致伤及眞气,必使病情混淆不清,名之“大惑”。严重时反会造成主经脉之气伤,终使真元之气无法恢复。把实症误诊为虚症,把邪气误以为正气,用针之法又不知规矩,反致邪气炽盛,伤人元气。以为顺治反为逆法,令病人血气混乱,眞气丧失,邪独居体内,终使生命受到威胁,使人短天。不知三部九侯之医师,必无法令人长寿,不知人体配合四季及阴阳五行的运转者,反导致其互相攻讦,放任邪气侵犯正气,徒令人短寿而已。外邪始犯人体,尚未居于定位,此际利用针法推之使前,导引使其停止不动,逢其居经络所造成瘀血处,以针刺来放血,必可使病立愈,永无大害矣。

通评虚实论篇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黄帝问道,虚实如何解释呢?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岐伯答道,血气盛大则名“实”,人体精气被夺为“虚”。

帝曰,虚实何如?黄帝问,虚实的状况又如何呢?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

P121-130

死。余脏皆如此 歧伯答道,气虚,即主气之肺虚也。气逆时,肺之阳气无法肃降,足会发冷。以四季及五行来说,凡非克肺之时节则生,遇相克之时节则死。其余各臟依此类推。

帝曰,何谓重实?黄帝问,什么是“重实”?

歧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歧伯答道,所谓“重实”者,在有表热病时,不但表热且脉气充满又大,这就是“重贲”。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黄帝问,如果经脉和络脉充满之时,会有何症状呢?其治法又如何?

歧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濇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歧伯回答道,若经与络皆实,则必寸脉会数而尺脉缓,此治之时机也。所以若为滑脉则病为顺,如果为濇脉则病情必逆。凡虚实之产生,必来自同属性臟内,因此若一人之五臟与骨肉间之气血通畅流利,病邪必无法侵犯,此人必能长寿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黄帝问,如杲是络脉之气不足,而经脉之气有余,又如何呢?

歧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歧伯回答,若是络气不足,经气有余,则会

出现寸口脉为热脉较速,尺脉及皮肤会现寒象。若是在秋冬季节出现此脉,主病进。若是春夏时节出现此脉,则是正常。治法在何处有病邪,治何处即可。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黄帝问,若是经脉空虚,络脉充实之人又如何呢?

歧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濇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歧伯回答道,经脉虚,络脉满之人,其脉必尺部呈现脉大且肤热的现象,寸口脉则为寒象,脉细小且涩。此种状况,如在春夏季节则主死,适逢秋冬则生。

帝曰,治此者奈何?黄帝问,治此之法如何? 歧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歧伯回答,络脉气满,经脉气虚,必灸阴经脉,针刺阳经脉。若经脉气满,络脉反虚,则必灸阳经,针刺阴经。

帝曰,何谓重虚?黄帝问,“重虚”是什么意思呢?

歧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歧伯回答,寸口之脉气虚弱,尺部亦虚弱,就是“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黄帝问,如何分别呢? 歧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渣则死也。

歧伯回答,气虚之人,言语不清状,尺脉虚,即下焦虚,其人步行蹒跚胆怯状,凡脉呈虚脉,并非阴虚也,乃是阳虚的表现,故脉内气血流滑利者生,止濇艰辛者死。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黄帝问,若寒气自手足四肢向头面胸部逆行而上,寸口之脉又充实者,会如何呢?歧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歧伯回答道,如果脉实但脉中气血滑利则生,脉充实绷紧手足逆冷必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黄帝问,如果脉呈实而满,又手脚冰冷,只有头热,那会如何呢?

上一章 五 黄帝内经(讲义)倪海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