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唐纨绔太子爷
本书标签: 古代    唐朝     

第122章

大唐纨绔太子爷

大家都惊呆了,这会儿全懵圈,不知道该如何评判。虽然大家伙儿都听说过《周易》,可真正翻过、并且刻在脑子里的,除了李淳风,没第二人。武翊敢拿这玩意儿做行酒令,显然她不仅看过,还印象深刻。那李承乾呢?他看过没?记得不记得?也就李承乾身边几个坚信他有两把刷子,其他的人嘛,基本保持骑墙观望。李淳风心里也痒痒的,琢磨着这俩人对《周易》能钻研到啥境界呢?

俩人你一言我一语较量起来,李淳风自然而然地扮演起了裁判的角色,毕竟,这两位的高下之分,非他莫属。随着对决的深入,武珝心里开始发慌。瞧那李承乾,对答如流,哪有半点临阵磨枪的模样?自己虽说记得差不多了,可偏偏还有那么两三处卡壳的地方,看来是要栽跟头了。她暗自琢磨,这李承乾真是个怪胎,连《周易》都能倒背如流,是闲得无聊到家了吗?最终,武珝不得不认输,她仿佛一只昂首变垂首的孔雀,傲气荡然无存。

李淳风惊得下巴差点掉地上,毕竟他对《周易》那是倒背如流啊,可李承乾和武天这两个家伙压根儿没钻过这个圈子,竟然也能背得溜溜的,这也忒玄乎了吧……武珝整个人处于“静音模式”,一句话都不想蹦出来,就那么直勾勾盯着李承乾,看他打算怎么圆场。李承乾读懂了武珝的眼神戏,无非是盼着他高抬贵手放她一马。然而,他才没那么好说话,心肠硬着呢。

李承乾最近收纳的一群学生,眼巴巴瞅着原本的第一名,如何一步步沉沦,最终沦落到给李承乾当一个月跟班的地步。这情景让大伙心里都泛起一股不妙的预感......话说回来,经过这一出,李承乾在大家心目中的分量可是蹭蹭上涨。传言果真不假,他确实是位天才,教咱们这群人,那简直是大材小用,轻轻松松。至于老师嘛,也是刚刚招来的新人。明儿个立马开课显然是不可能的,至少得先把教材交给老师们过目,等他们都熟悉了,再商量正式开课的事儿。

大家正簇拥在李承乾身边,他开口了:“咱们学院刚起步,万事开头难,正式开课估计还得等上几天。不过你们放心,住的地方我已经安排妥当了,大伙儿随时都能去我家搭伙吃饭。我这人说话算话,所有这些全免费,一分钱都不收。”一听这话,大伙儿甭提多高兴了。瞧那宋林,他在长安城既没个落脚的地儿,口袋里也没啥余钱,自然是乐得合不拢嘴。可不止他,其他人也同样欢喜得很。实话说吧,虽然李承乾家里的那些物件,大部分人家基本也不缺,但说到吃食,那确实是比自家强多了。再说老胡,最近这家伙仿佛突然开了烹饪天赋,各种新颖炒菜信手拈来,一连串的创新让餐桌上的伙食水准噌噌往上涨,大伙儿有口福喽!

李承乾对在场的学生们说:“你们就搁这儿待着吧,爱怎么玩就怎么玩,闹腾到第二天都没问题!”这番话瞬间引来了大家的一片欢腾,大伙儿都觉得李承乾真懂他们的心思,晓得他们巴不得就这么嗨下去。不过话说回来,李承乾自己可没法陪他们继续疯玩。为啥?他有更要紧的事儿得处理——教材还没整好呢!跟这帮学生们喝完酒,他愈发感觉这事火烧眉毛,恨不得立马动手。他这一离开,好家伙,队伍瞬间缩水。不仅他自家的弟弟妹妹们跟着撤了,还有那几个平日里被家里管得贼严的同学,也都纷纷动身回家。

众人饮罢酒后,纷纷散去回各自的窝儿。到了李承乾那儿,几个家伙面面相觑,愣是找不着北,不知该干点啥好。尤其是武珝这丫头,如今她还真是一窍不通啊。

随着几位离去,李承乾的心思转到了教材编纂的问题上。他心里有个大致的框架构思:重中之重,他认为教材应以自然科学为核心。诗词歌赋、古文辞章这类,钻研的人早已车载斗量,无须赘言;倒是自然科学领域,探究者寥寥,正所谓“缺啥补啥”,这正是他们教育所需填补的空白。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他对人才极度渴求,尤其是非传统、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人才,特别是精研物理化工的专才。这种迫切需求,让他坚定地将自然科学定为教学之重。

要是没有这批能人,许多活计他不得不亲自上阵,他倒是没啥意见,但李世民绝对不让他这么干,说什么好好的太子不当,偏去当个工匠,这哪儿说得过去嘛!这群首批招来的学生,他可是对他们满怀期待,将来多少大工程,都指望着他们来操刀落实。至于什么因材施教、文理分科之类的,他决定一概不管了,全给这些家伙来硬灌式的自然科学教学,也就是理科呗。当下时代需要啥,这些学生就得学啥。

想透彻了这些,李承乾便把自己的教学需求一股脑儿告诉了系统,让它按照这标准定制教材。待教材生成出来,他自己先过目验收,没问题就立马安排印刷。这次要印的教材,可不简单是入门级别的玩意儿,它层层递进,学完整套,只要再配上相应的专业书籍,干专业工作那是绰绰有余。

抄书真是个体力活,熬人得很,可跟真气印刷一比,就成了瞬间爆发的猛劲儿。说白了,这两样都挺耗精力,只不过一个磨时间,一个省时间罢了。休息那会儿,李承乾又吩咐系统把翠华山书院的虚拟模样给亮出来。为啥?就因为这家伙打心眼里爱惨了这模型。不过讲真,旁人瞅着,估计也就看他对着空气一顿乱舞,像极了个失了魂的傻瓜。

捣鼓了半天模型,李承乾猛地醒悟:“哎呀,这玩意儿现在哪造得出来啊!”他质疑的正是眼前这个模型的实现可能性,以当前技术水平,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系统倒是给出了回应,建议他将这复杂的模型转化为一叠叠设计图纸,就像建造一栋楼需要好几张详细的图纸那样,逐一分解呈现。然而,随之而来的又是李承乾的一阵窘迫。他盯着这些图纸,满眼困惑,心里直打鼓:“唉,我瞧着都跟看天书似的!”作为非建筑科班出身的他,自个儿都一头雾水,更别提让其他人来看懂了。

一张张图纸再次经过系统的精心梳理出炉,李承乾默默点头,尽管那些专业内容他还是一头雾水,但至少,上面的文字是他熟悉的现代汉字,这一点已让他心满意足。打印完毕,简单整理后,只待送至印刷坊批量复制。不过话说回来,图纸这类玩意儿无法直接复印,得找个靠得住的人,带领工人们依图施工。无疑,这个重任非李淳风莫属。尽管图纸上的文字已是当下所用,其中诸多设计理念却依旧超前,仿佛系统在竭力简化,仍无法触及底线。看来,唯有李淳风能在短时间内深谙图纸精髓,进而精准调度众人展开施工。

屋外来人了,一个管家。

开年那会儿,李世民差遣武士彟去利州走马上任。武士彟心想,利州那地儿山高水远的,头脚一到,少不了诸般不便。于是,他琢磨着自己先带些人马打前站,等在那儿安顿好了,再把长安城里的家眷接过去。

谁知这时候,武珝偏巧考进了书院。按理说,这是个挺好的机遇,进里面念书也是极好的。可谁承想,头一天她还顶着“状元”的光环,第二天就成了伺候人的小丫鬟,这叫哪门子事儿啊!哪个能咽得下这口气?武珝好歹是堂堂一州都督的女儿,家里没到揭不开锅、无以为继的地步,犯不着去做人家的使唤丫头,就是太子那说法也不好啊。长安城里留守的武家人坐不住了,聚一块儿合计了一番,大伙儿一致认为,还是让武珝退了学,赶往利州比较靠谱。

李承乾认真琢磨了管家的话,心里思量着:若父母真不在身边,的确该让小小的武珝去找他们,毕竟这孩子才不过四五岁嘛。他目光转向武珝,只见她的眼神里似乎藏着别的想法。于是,李承乾开口说:“嗯,你说得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武珝年纪这么小,更应如此。我虽可以帮她办理退学,但她也是费了好大劲儿才考上的,不如先听听她自己的意愿。”话音落下,李承乾的目光便停留在武珝身上,静待她的抉择。

武珝瞬间呆住,万没想到李承乾竟冒出这样的话来。李承乾此言一出,如巨石击水,颠覆了武珝心中对他的固有印象。原本嘛,她虽有离开之意,却又满心纠结。此刻,她心意已定,决心留在这儿求学。毕竟,家里那位老爹对她并非特别上心,再者说,此处可是盛唐繁花之地,机遇无限哪!

当然最后她是要回去和杨氏商议一下的。

在长安繁华的武府中,身为武珝母亲的杨氏得知了一个令她心急如焚的消息:小武珝与李承乾打赌,并约定一旦落败就要去做一个月的侍女。消息传到耳畔,杨氏便如坐针毡,再也无法平静。武珝虽自幼生活在万千宠爱之中,常以男童装扮示人,但骨子里终究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让这样一个宝贝女儿去给别人当侍婢,杨氏心里是一百个不情愿。要知道,武珝如今才刚满五周岁,还是个懵懂稚嫩的孩子啊!心绪难平的杨氏立刻差遣管家速去交涉,务必要把这场赌约化解。她暗自思忖:何苦让孩子继续去学堂遭这份罪呢?在家安心学学刺绣、弹弹琴岂不是更好?何必非要涉足那些风风雨雨,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去承受生活的艰辛。

只是武珝坚持,她自幼聪明,也很有主见,杨氏听完武珝的话,叹口气,既然她要留下来,那没办法了,只能答应。当然还要先征求武士彟的意见。

上一章 第121章 大唐纨绔太子爷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12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