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唐纨绔太子爷
本书标签: 古代    唐朝     

第113章

大唐纨绔太子爷

最近,李丽质的日子过得挺舒心的,李二并没有下命令让她必须到李承乾这儿来,不过既然她主动来了,她的私人老师也就暂时没了工作,只能重新回到国子监去教书。

至于李承乾呢,因为她是中途加入学习的,并没有过多地约束或督促她,连作业都不曾提过要检查。结果冷不丁的一次询问,让李丽质感到有些意外和难以置信。

“既然你选择来我这里,那自然是要学点真东西的,不然我怎么跟我父皇有个交待呢?”李承乾认真地说。

“哦,太子哥哥,我明白了,从今天开始我会好好学习的,这样行吗?”李丽质回应得十分乖巧懂事。

“嗯。”

李祐心里这叫一个不爽啊,同样是犯错,他却被狠批了一顿,而李丽质却轻轻松松就过去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呐!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又有人来找李承乾,不过这次不是邀请他参加生日派对,而是请他到家里去做客。嘿,你猜怎么着?李承乾还真得去这一趟,人家请他的是他的老师呢。

这时李承乾才回想起,自己貌似之前确实答应过孔颖达,要去他家串个门儿、做做客,不过当时也就是随口一客气而已。“行,我明白了,明天一早我就去孔老师府上拜访,你现在可以先回去了。”李承乾淡定地回应道。

午饭过后,时间尚充裕,恰巧李淳风就在身边,李承乾便抓住机会向他请教,在城外哪个地方适合建造大学城,并且特意说明了一下大学城的概念。

“殿下希望这个大学城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李淳风顺着李承乾的话问道。

“我想那应该是个山水相依、林木繁茂、百花盛开,能让人心旷神怡,能集中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场所。”李承乾描绘着他的愿景。

“那么,这个大学城的位置,限定在离长安多远的范围内比较好呢?”李淳风继续追问。

李承乾提出了要找一个山水相依的地方,而长安城里显然是无法满足这个需求的,所以他们必须往城外寻找合适的地点。琢磨了一下,李承乾提出:“只要骑马不超过半个小时就成。”

这意味着挑选的范围其实已经相当广阔了,基本上是以长安为圆心,半径约四十公里的一个大圆圈,在这片区域内,可供选择的地方还真不少。

这时,李淳风建议说:“臣看翠华山就不错。即使是骑最慢的马,半个时辰也绝对能到达。那里非常符合殿下你的要求,风景优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翠华山上设有陛下的行宫,陛下夏天常去那里避暑。”

“没错,就是那个地方,不过怎么才能拿到修建许可呢?”李承乾紧接着追问。

李承乾心里琢磨着,既然连眼光挑剔的李世民都爱去那里避暑,那翠华山肯定是块宝地无疑。

“这事儿嘛,殿下得到民部去登记备案,当然,最关键的是必须得到陛下的批准。”

“巧了,孤的父皇已经点头同意了,那我们还等什么呢?现在就去民部办手续吧。”李承乾痛快地说。

尽管李承乾觉得“民部”这个名字拗口了点,但他还是跟着李淳风那样称呼,毕竟人家是这么叫的嘛。

李承乾让李泰他们几个自个儿复习,自己则径直去了民部,而李淳风也紧跟其后。

到了民部,李承乾一提要求,接待的官员脸色瞬间就变了,说这可不是他能拍板的事儿,只好领着李承乾去找民部尚书戴胄。

到了戴胄府上,戴胄听了李承乾的诉求,顿时皱起了眉头。“太子殿下,翠华山不仅仅是我朝陛下用来避暑休闲的行宫,那儿更是有着祈雨的重要祭坛,如果再建学校,恐怕不太合适吧。”

“父皇亲口答应过给我地,还让我自己挑。”李承乾坚持己见,搬出了李世民来给戴胄施压。

戴胄皱着眉头,明显对这事有些怀疑,不太相信皇上居然会让李承乾如此胡来。他直截了当地问:“皇上当时是怎么说的呢?”

李承乾心里嘀咕,知道这事儿可糊弄不过去,无奈地叹了口气:“父皇说了,只要是没有建筑的空地,都可以划给我。”

戴胄一听,瞬间明白了:“原来陛下指的是空地,但翠华山明显不是空地,上面是有建筑物的。”

李承乾反驳道:“就那一座行宫能有多大?那祭坛也就那么一个,翠华山这么大一座山,怎么会找不到一块空地给我建学校呢?我才不管,山上肯定有空地!”

戴胄灵机一动,提议说:“要不殿下先去问下陛下的意见,看陛下觉得如何?”

“哎呀,这点小事再去劳烦父皇,不太好吧,而且我早上刚和他见过面呢。”李承乾回应。

戴胄见状,摊了摊手表示无奈:“既然如此,微臣也实在无法做主。陛下的行宫与祈雨祭坛都极为重要,殿下的选址不妨换个地方,我定会竭尽全力帮您办妥的。”

但李承乾却对这块地情有独钟,坚决不肯退让:“我就认准这块地了,其他再合适的地方我都没兴趣。这样吧,要不然你帮我问问父皇的意见?”

戴胄头疼地发现,李承乾这家伙还真是能给他添乱,这回的事儿铁定会让李世民不痛快,毕竟谁愿意自家的避暑胜地旁边突然有人动土施工呢?不过,他转念一想,又决定帮李承乾一把。他瞅着李承乾,认真地说:“殿下,我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但您得先答应帮我办一件事。”

原来,戴胄是想让李承乾收下他的孙子戴涯当徒弟,这对李承乾而言不算什么大事儿,所以也就爽快地答应了。作为交换条件,戴胄便去向上面禀报了关于动工的事情。

在二人一同离开的路上,李淳风不禁感慨道:“殿下,您知道那个戴胄,出了名的大胆直言、敢于直谏,甚至对陛下的裁决他都有勇气推翻重审,真没想到,就为了自家孙子的事儿,他竟然会选择向您妥协,真是稀奇事儿啊!”

李承乾回应道:“这也没什么奇怪的,谁让他是疼爱孙子的爷爷呢,为了自家孙子打破常规,也在情理之中嘛。”

李淳风又接着说:“殿下,如果您真打算大兴土木搞建设的话,咱们恐怕还得跑趟工部,找些手艺精湛的工匠来帮忙。不然的话,工程进度怕是要拖得很长了。”

李承乾虽然表面上点了头,但内心并不完全赞同,心想:等我腾出空来,先去翠华山瞧瞧,再让系统帮我设计个大学城,顺带把各类配套规划得妥妥当当。技术方面嘛,完全可以推至土木结构建筑的顶级水准啊,又不是要建啥摩天大楼,相信工程进度会飞快,说不定下半年就能竣工了。

接下来,考虑到工匠的需求,两人马不停蹄地奔向工部。这次他们无需打扰工部尚书大人,直接找了个内部官员,便开始打听起工人的情况来。

工部的工匠,分两种,一种是正式的,每月三百钱,一种是城里招来的散工,每月一百钱。

李承乾琢磨了一下,到时候肯定要引入些新玩意儿,不过也不会玩得太过火,就是在现有技术上稍微升升级。这样一来,真正需要的专业工匠其实并不多,毕竟大伙儿都是从零开始学嘛。他跟那人说:“按照一个正式工匠配五个临时工的比例,我大概需要五十多个工匠,正工一个,散工五个这样的配置。”

对方回应:“没问题,殿下。至于民夫的事儿,因为这不是陛下的直接指令项目,所以他们的工钱会相对高点,每个月也是统一一百钱。”

李承乾接着吩咐:“那就先招两百个民夫吧,你帮我挑好,等开工那天我去验收人。”

“好的,不知殿下要在哪里开工?”

“翠华山。”

李承乾拽着李淳风走人了,把负责接待他的官员留在原地发愣,没想到太子竟然要在皇上度假的避暑山庄那块地盘搞建设!

等李承乾再返回东宫时,人都走得没影儿了,这也不奇怪,毕竟已经到了放学时间嘛,大家都散了。原来,是他们几个人找李祐“众筹”了一笔小钱,美其名曰请客吃饭,谁在场就都有份儿。

李淳风回到自己家后琢磨着,希望能等到书院选址的时候能带上他。他说自己对风水有点研究,能帮着看看地方合不合适。

李承乾当然满口答应了,虽然他自己对风水一窍不通,但他心里清楚,李淳风在这方面可是个行家。

明天李承乾要去拜访孔颖达,得提前做点准备,免得到时候两手空空、啥也没带,那场面可就真够尴尬的了。

但李承乾琢磨着,到底该准备些什么好呢?这就让他有点犯难了。

于是,他李承乾试着设身处地想一想,孔颖达究竟希望收到什么呢?

如今儒家思想日益壮大繁荣,这背后是一代代人的传承和深化。而深化的重点,从原本专注于学说本身的探讨,慢慢转向如何更好地与统治者合作并为其所用。

回溯历史,为何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了后来历朝统治者几乎一致的选择呢?关键就在于儒家与时俱进的发展,使得其思想体系越发适应并契合统治阶级的需求与运用。就是不知孔夫子知道后,应该会作何想法呢?

“系统给我梳理一下唐代以后儒学是怎么发展的,我需要用到。”李承乾内心吩咐道。

话音刚落,答案瞬间生成,李承乾迅速浏览了一遍,随即皱起了眉头。他对其中不少内容都不太满意,便指示系统按照他的标准进行筛选,留下他认为的精粹部分,去掉那些无用或消极的部分。

现如今,儒学似乎开始步入衰退期,而佛、道教逐渐流行起来。像孔颖达这样的大儒学者也在努力探寻儒学的未来发展之路,这也正是孔颖达如此重视李承乾的原因所在。

宋代儒学是发展的巅峰时期,提炼出的许多思想精华,大多源自宋代文化积淀,他相信这些成果能够给孔颖达带来不少灵感与启示。

既然已经给出了好处,李承乾不禁琢磨起来,是否该顺势让孔颖达帮着做点事。他深感此事确实挺有必要。

在他看来,如今私学教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孔颖达的影响力应当极为显著才对。然而他的思路稍有偏差,其实如果想找人推动事情,直接找礼部或许更为直接有效,比找孔颖达更便捷。

挑好了材料,接下来就该进入印刷环节了,不过最近李承乾并没有特地去练习真气。要知道,在武术的世界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可是金科玉律,哪怕是一天不练都容易生疏。当他开始印刷时,内心难免有些忐忑,不知道这次的表现能否令人满意。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得好,他不仅印制的数量超过了上次,而且整个过程下来还并不感到特别费劲儿。

印制的这些玩意儿,不光包含了对儒学未来发展的深度提炼,还有些新颖的观点见解,李承乾琢磨着把这些新鲜东西添进私塾的教学课本里头。

这会儿,在孔颖达家里,陆德明也正在那,两人正舒舒服服地坐在炕上,炕桌上摆着几碟小菜和一杯清酒,边品味美食边畅谈。虽说是聊得挺随性自在,可讨论的话题却并不那么轻松。俩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就谈到了李承乾这个人。

孔颖达举着酒杯,眼神微微一聚,看上去像是跟酒对话多过与陆德明交流,他嘀咕道:“真不知我们这位殿下对于儒家学问是个什么样的立场态度啊。”

陆德明也微微有些喝醉了,他附和着说:“是啊,我也有点纳闷,太子到底在打什么主意。你看他编的教材,愣是把算术捧得高高的,也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孔颖达接着解释道:“这么说吧,我觉得他像是从墨家、阴阳家那些理论中,特意抽离并极力推崇其技术方法,而对于他们的思想理念却一点也不沾染。看样子,太子并不是真心喜欢墨家、阴阳家那一整套东西。不过这样也好。”

陆德明:“确实如此,归根结底,技法就是技法,谁都可以拿过来用,咱们也同样可以借鉴利用嘛。”

"我最想搞明白的就是,这圣人究竟要传给他什么东西,明天就能揭晓了。德明啊,你说我怎么又兴奋又有点发怵呢?"

"嗨,怕啥,那可是你们老祖宗,肯定不会坑你。"陆德明已经微醺,拍了拍孔颖达的肩膀。

"就盼着是这样吧。"孔圣人当然不会对自家后辈使坏,不过李承乾倒不介意忽悠一下孔颖达。

上一章 第112章 大唐纨绔太子爷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1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