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前传)
本书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架空历史 

晋楚争霸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前传)

晋楚争霸

进京勤王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二年),晋文公亲自率兵勤王,因为王弟太叔子带勾结狄国军队赶走了周襄王,勤王安周是求取霸业最好的捷径。晋文公很快打败狄军,活捉太叔子带,护送周襄王回洛邑,立下了安定周王室的头功,被视为齐桓公再世,在诸侯中建立了威望。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晋国击败楚国取代齐国成为霸主。

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楚城濮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双方兵力只能据参战兵车数来估计。一种计算是引《司马法》的说法,每车甲士3人步兵2人;另一说法据孙诒让《周礼正义》卷54认为《周礼》所说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就是兵车一乘。具体地说就是每车甲士二伍十人,步三伍十五人,甲士中最勇者三人居车上,为甲首;余七人在车的左右,步卒跟在车后。这样每车甲士、徒兵共25人或30人。后一说法比较符合春秋时的实际情况。《诗经·鲁颂·閟宫》载“公车千乘……公徒三万”,也是这个比例。据此城濮之战晋国出动兵车七百乘,兵力估计为二万左右。楚国联合陈国蔡国,出动兵车一千四五百乘,兵力估计为四万左右。

城濮之战中,兵力居于劣势的晋军,击败楚国和陈蔡联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之前,晋国采取了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②晋国在外交上开展了一系列灵活巧妙的斗争,扩大了自己的同盟军,孤立了楚国。例如晋先打下楚的盟国曹国、卫国,然后暗地里答应曹、卫复国,只要他们与楚绝交。曹、卫果然与楚绝交,使楚陷于孤立。又如晋利用齐国、秦国同楚的矛盾,同齐、秦建立联盟,陷楚于不利的境地。

③ “退避三舍”不仅使晋军赢得政治上的主动,在军事上也使处于劣势的晋军避开了在不利条件下同楚决战,保存力量,待机破敌。在决战中晋军避开敌人最强的中军,选择比较薄弱的楚军左右两翼冲击:首先击溃以陈蔡联军为主的楚右师;又伪装败逃,造成敌人的错觉,然后出其不意地击溃楚将子西率领的楚军左师。使自己在局部上占据优势,再从局部的优势转变为全局的优势。

颖北之战

公元前599年,晋楚爆发颖北之战,晋军击败楚军。

周定王八年,即前599年,楚庄王伐郑,晋国士会率领晋军救郑,击败了楚庄王率领的楚军。

《左传·宣公十年》“楚子伐郑。晋士会救郑,逐楚师于颖北。诸侯之师戍郑。”

邲之战

公元前597年,晋楚爆发邲之战,参见《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

历史背景

城濮之战后,楚国北上受阻,转而向东发展。

公元前627年崤之战后,秦国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参见秦楚鄀之战),与楚国结盟,共同抗晋。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楚庄王即位,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争霸奠定了基础;接着率兵北上,以“勤王”名义击败陆浑戎后,趁机在周王畿的直辖区耀武扬威,并向周使询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流露了觊觎天下的野心。

战争过程

晋、楚为争夺郑国大战于邲。晋军将帅对和战问题争论不休,步调不一,迟疑不进,在楚军的突然进攻下,主帅荀林父不知所措,下令先撤退到黄河者有赏(《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文:“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致使中、下诸军争舟渡河,自相砍杀;仅上军在士会(随季)的率领下殿后而不败。

战争影响

邲之战的失败,虽使晋国在与楚国的争霸中暂处下风,但并未损害晋国元气,所以晋国仍然有力量与楚对抗;而从楚军先锋连尹襄老战死、楚庄王弟弟谷臣被晋军生俘的战况来看,即便是晋军非常有限的反击,也使楚军在此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邲之战中,楚庄王利用晋军顾忌秦军侧后偷袭、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邲之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鲁、宋、郑、陈诸小国又相继依附楚国,楚庄王一时称霸中原。

破沈之战

历史背景

晋国为解除后顾之忧,邲之战后,东进、北进击灭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诸狄小国,将疆土扩展至太行山以东黄河北岸。因晋国插手干涉,齐国与周边鲁国、卫国等诸侯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并出兵帮助卫国攻打齐国,导致齐国与楚国联盟。晋国以武力迫使齐国就范结盟(详见前589年的晋齐鞌之战),打破了齐、楚联盟,巩固了其东侧。

战争过程

公元前583年,发生了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

在公元前585年,晋楚绕角之役时,由于楚军连夜溃逃,晋军继续追击。

583年,晋国栾书帅军进攻与楚国结盟的蔡国,进而侵犯楚国本土,作战中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楚军败退,晋国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盟国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揖初。

《左传·成公八年》记载:“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

战争意义

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晋国军队不仅击败了楚军,攻破了楚国的盟国蔡国和沈国(两国皆与楚国毗邻),而且侵入楚国本土,俘获了楚国大夫申骊,俘获沈国国君揖初,这是晋文公时期也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标志着晋国在晋楚争霸中已完全占据了上风。

鄢陵之战

前575年,晋楚爆发鄢陵之战,参见《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晋军击败楚郑两国联军,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

历史背景

前578年(周简王八年)晋秦争霸战争中,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在秦地麻隧击败秦国。晋国在取得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中原诸国实为晋国之属国;晋国解除了南下对楚国作战时,秦国趁机自西出击和齐国从东偷袭同时有狄人袭扰的后顾之忧。[65]而楚国未按盟约援秦,陷入被动(前627年崤之战后,秦国与楚国结盟对抗晋国)[5]。前575年,楚国割汝阴之地(今河南省郏县、叶县一带)给郑国,诱使郑国背叛晋国,与楚国结盟。

战争过程

据《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公元前575年春,楚共王遣公子成赴郑,割汝阴之地给郑国,诱使郑国背叛晋国与楚国结盟。同年夏,郑子罕率兵攻宋。当郑伐宋不久,晋国准备兴师伐郑,一方面出动四军,一方面派人前往卫、齐、鲁乞师,准备协同作战。郑成公闻讯,向楚国求救。楚共王决定出兵救郑,以司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统领三军,会同蛮军,与晋军战于郑地鄢陵。楚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欲趁晋军不备,利用晨雾掩护,突然迫近晋军营垒布阵,在援晋的齐、鲁、宋、卫联军到达之前速战速决。

晋军因营前有泥沼,加之楚军逼近,兵车无法出营列阵,处于不利地位。

两军对阵,晋先攻楚之左、右军,后攻中军。晋将魏锜射中楚共王目,楚共王召来养由基,给他两支箭,令其射魏锜。养由基一箭射中了魏锜的颈项,魏锜伏于弓套而死,养由基携另一支箭向楚共王复命。战斗从晨至暮,楚军受挫败走,楚王子公子筏被俘,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但双方胜负未定。楚共王决定次日再战。楚派军吏视察伤员,补充步兵与车兵,修理盔甲武器,清理战车马匹,命令次日鸡鸣时吃饭,整装待命,投入战斗。晋也通告全军作好准备,次日再战,并故意放松对楚俘的看守,让他们逃回楚营,报告晋军备战情况。楚共王得知晋军已有准备后,立即召见子反讨论对策,子反当晚醉酒,不能应召入见。楚共王无奈,引军夜遁。楚军退至瑕时,子反为子重所逼,畏罪自杀。

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战争中继城濮之战、邲之战后第三次、也是两国最后一次主力军队的会战。鄢陵之战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走向颓势。晋国借此战完全控制霸业(晋悼公独霸中原)

史实

鄢陵之战,是春秋中期,继城濮之战、邲之战之后,晋楚争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两国军队主力会战,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元前575年春,楚共王遣公子成赴郑,割汝阴之地(今河南省郏县、叶县一带)给郑国,诱使郑国背叛晋国,与楚国结盟。唆使郑国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

五月,晋厉公与齐鲁卫等国相约伐郑,楚共王领兵救郑,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采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晋军营前有大片泥沼。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战。由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分别为郑军和蛮兵,队列不整。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这时,晋中军先分兵进击楚左、右军,俟其陷入包围时,再由上、下军配合中军聚而歼之,然后集中上、中、下军与新军共击楚精锐的中军王卒。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追击中晋下军将军韩厥数次几乎生擒楚王。激战自晨至暮,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帅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夜遁。子反因贻误军机自杀。直到战争结束,鲁、卫两国都未发一兵一卒,晋军在回师的时候,齐国的盟军方才赶到。

鄢陵之战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

鄢陵之战使晋国巩固了霸业,楚国削弱了霸权。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

晋悼公三驾疲楚

公元前572年,年仅14岁的晋悼公派韩厥、荀偃率军攻入楚国焦夷陵为继续消耗拖垮楚军,实行分军轮番疲楚的战略,以达到调动楚军疲于奔命的目的。

《左传》记载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时晋“三驾而楚不敢与争”。晋楚争夺的郑国,之前因楚共王割让汝阴之地给郑国,而与楚国结盟,此时感叹晋国强于楚国,不得不完全倒向晋国一边。

史料《左传·襄公九年》:

“知武子曰:「许之盟而还师,以敝楚人。吾三分四军,与诸侯之锐以逆来者,于我未病,楚不能矣,犹愈于战。暴骨以逞,不可以争。大劳未艾。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诸侯皆不欲战,乃许郑成。十一月己亥,同盟于戏,郑服也。...三驾而楚不能与争。”

疲楚策略:楚慑于晋势正盛,与晋争夺对宋、郑、陈等国控制权的过程中,采取了晋来则退,晋去则进的策略。为此,晋于悼公十年冬,在以武力服郑后,依照卿士荀罃的建议,将晋上、中、下、新四军分作上、下、新三军,每军均配合一定的诸侯军队,轮番南下作战,要求速进速退,不求取胜,旨在疲劳楚军。悼公十一年、十二年利用其较楚近于郑的有利条件,三度发兵会同诸侯之师攻打叛服无常的郑国,使楚军为救郑而疲于奔命。

冯梦龙《智囊全集》兵智·未战先胜

【原文】

鲁襄时,晋、楚争郑。襄公九年,晋悼公帅诸侯之师围郑①,郑人恐,乃行成②。荀偃曰:“遂围之,以待楚人之救也,而与之战。不然,无成。”(边批:亦是。)荀罂曰:“许之盟而还师以敝楚:吾三分四军③,与诸侯之锐,以逆来者,于我未病,楚不能矣。犹愈于战,暴骨以逞,不可以争。大劳未艾④。君子劳心,伍员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乃许郑成,后三驾⑤郑,而楚卒道敝,不能争,晋终得郑。

【白话译文】

春秋鲁襄公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郑国。襄公九年,晋悼公联合其他诸侯的军队一起围攻郑国,郑国人感到害怕,于是派遣使者前去求和。荀偃说:“应该继续围攻郑国,等到楚国救郑的时候,就可以迎战楚军;如果和郑国议和,就不会得到实际的利益。”(边批:也对。)荀罂却说:“不可,应该和郑国结盟引兵而归,这样楚国就会出兵讨伐郑国。先让楚军疲惫不堪,再将我国的军队分成三部分,联合其他诸侯的军队轮流迎战楚军。那么在我们的军队还没有疲惫之前,楚军就早已疲惫没有能力作战了,比和楚国交战要好得多。假如和楚国交战,必然会伤亡惨重,因此应该以不战为上策。所谓聪明的人靠智慧取胜,愚笨的人靠蛮力克敌,这就是先王克敌制胜的道理啊。”群臣都表示赞成,于是接受郑国的求和。后来晋国三次出兵讨伐郑国,但楚国军队由于长途行军而精疲力竭,根本没有办法作战。郑国大夫们说:“不顺从晋国,国家几乎灭亡。楚国比晋国弱,而晋国并不急于争夺我国。如果晋国急于争夺我国,楚国会避开他们的。怎么才能让晋军出死力攻打我们,楚国就不敢抵挡,然后才能够坚决依附晋国。”[26]因此最后终于由晋国取得了郑国。

湛阪之战

战争过程

公元前557年,晋楚之间发生湛阪之战,参见《左传·襄公十六年》记载。晋军攻掠到楚国国内,攻占了楚方城外围诸城邑后,转而进攻楚国的盟国许国。

晋平公元年(公元前557年),晋联合诸侯攻许 (都叶,今河南省叶县叶邑镇),驻军函氏(许地,今叶县北)。晋将中行偃和和栾桓子率晋军攻楚,楚国王子公子格率楚军迎战,两军战于湛阪(今平顶山市区湛河以北、西高皇旧村以北至北环路一带擂鼓台及落凫山南伸之慢坡),楚师大败南逃。晋军追击至楚国方城(方城,一说是山名,今桐柏山;一说是楚长城,今河南方城至泌阳间。方城之内为楚国腹地),侵取方城之外的领土,攻取诸城邑后,然后回军再次讨伐许国,凯旋而归。

《左传·襄公十六年》“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扬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

战争意义

湛阪之战的象征意义绝对不可小视:晋国军队侵入楚国本土,这是晋文公时期也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也是继前583年的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前572年焦夷之战后,晋国军队第三次侵入楚国本土,可见楚国此时的战略退缩到了何等地步。因此,此后一段时间,晋国基本很少考虑来自楚国的威胁,而主要任务就转变为如何稳定中原局势、维持国家霸业了。

谈判-弭兵之会

晋楚争霸五次主要战争中,虽然晋国在城濮之战、颖北之战、鄢陵之战、湛阪之战等战役中先后击败楚国,并先后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焦夷之战和湛阪之战等战役中攻入楚国本土,迫使楚国不断退却[4];但中原各国连经战火之苦,疲困不堪。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出面促成晋、楚之间的弭兵大会,与会中原各国(共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四国参加)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

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奔走于晋、楚等国之间,取得包括齐、秦在内的各诸侯国的同意,在宋都举行有14个国家参加的弭兵大会。会议作了“晋、楚之从交相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决议,即原来晋、楚各自的属国,变成晋、楚双方共同的归附国,对晋、楚同样要尽义务。[30]晋楚两大国虽然牺牲中小国家的利益,互相瓜分霸权,形成了表面的均势,但各国也得以免去连年征战之苦。弭兵之会(公元前546年)后,晋楚表面大体对中原各小国平分霸权;大国中称霸东方的齐国依旧朝晋,称霸西部的秦国与楚国仍为盟国,晋国总体上占优势。

废盟侵楚

晋楚第二次弭兵之会(前546年)后,两国及中原地区大体维持了约40年的和平。

公元前506年,晋楚爆发了晋破楚方城之战。晋国率领中原18国诸侯联军,攻破楚国的楚方城(即楚长城)的战争。

历史背景

公元前509年,与楚国毗邻的蔡国国君蔡昭侯,被楚国扣留三年。蔡昭侯回到蔡国后,就前往晋国,以他的儿子公子元和大夫的儿子作为人质,请求晋国出兵攻打楚国。

公元前506年2月,晋国正卿范献子士鞅发动诸侯,在有周王大臣参加的中原十八国诸侯会于召陵(参见召陵之盟和皋鼬之盟),准备讨伐楚国,为蔡昭侯伸张正义。士鞅与齐国夏、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国君,共18路诸侯同聚昭陵,共商伐楚之事。这是春秋时代,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这次会盟中,士鞅将楚国的贪婪丑陋行径公之于众,并宣布:

公元前546年,晋楚双方曾经签署的弭兵之会的盟书从此作废,只有晋国是中原的合法霸主。

战役过程

公元前506年3月,晋国率领诸候联军,攻破楚国的楚方城(即楚长城,再次侵入楚国境内

楚国的盟国沈国,与楚国毗邻并结盟,没来参加召陵会盟。晋国指使蔡国攻打沈国,蔡国灭掉了沈国。

晋国率诸侯联军侵入楚国境内后,5月,晋国与其它18路诸侯国,再次共同在皋鼬会盟,商讨继续伐楚之事。[晋大夫荀寅因为向蔡国索贿不成,就建议说:“不能伐楚。因为,此时晋国国内发生水灾和瘟疫;再者,晋东北边境又有中山之患。我们自从在楚方城那次战役以来,楚国一直不能得志,再打只不过是劳兵伤财。”执政大夫范鞅从其议,辞谢了蔡侯。因盟主晋国临时改变主张,转而攻打中山国,继续攻楚未能实现。

战役影响

公元前506年同年冬,原楚属国蔡、唐自愿助吴国攻打楚国。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谋主,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军,统帅数万大军攻楚。孙武等认为楚国已完全孤立,实力亦大有削弱,遂与蔡、唐联合进攻,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决战,仅10天即攻入楚都郢城。

战况统计

截至公元前506年,吴破楚入郢之战前,晋楚之间共有13场直接战争,其中晋国获胜11场,楚国仅在楚庄王时期获胜2场。在楚庄王时期的4次晋楚战争中,另外2场晋国获胜。

上一章 渭阳之情 中国历史古代篇章(前传)最新章节 下一章 贪天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