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子生共白头
本书标签: 古代  原创作品  彼方冬屿   

第五章

子生共白头

  听到他这么说,我先不由的一愣。缓了许久才回过神过,对他说:“你若是在私底下怎么叫,我没有任何意见,但若是皇上知道了,这不利于你的颜面。”他似是看出了我的顾虑便话锋一转说:“先看戏吧。”

  这越剧《梁祝》属于越剧中的“昆腔”流派。这《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就已有,可谓是家喻户晓,流传深远,是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可见《梁祝》内容堪称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概括好动活泼的女孩祝英台,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女扮男装到学校去上课。在前往学校的途中,英台遇到了新同学梁山伯,英台对清秀斯文又富正义感的梁山伯一见钟情,两人结伴同行。英台与山伯在学校认真辛勤的读书,下课后,也经常一起出游。每日的相处,让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对英台而言,这是段最甜蜜的时光,而她对山伯的心意也越来越坚定。三年后,英台家里不断催促她返家,挂念家里的英台在临行前晚,对山伯表白了自己的身份与情感,两人私下互许终身。但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纨子弟马文才偷看到了……。

  回到家中的英台却发现自己将被许配给马文才,英台不从,却是无法抵抗强势的马太守,为了父亲与母亲,英台只能在内心默默祈祷山伯快快来访……。憨直的山伯原意要修习完课程再到英台家中拜访,在师母点醒之7a64e78988e69d8331333233656462下,他决定提早结束学业,先行前往英台家中拜访。一到英台家,山伯才知道英台已经许配马文才,黯然憔悴离开祝家,虚弱的山伯终因不堪悲伤而死去。山伯的死讯传来,英台内心哀痛不已,她穿戴成美丽的新嫁娘,偷偷离家来到了山伯的墓前。就在此时,墓碑崩裂,山伯温柔微笑牵引着她,缓缓走入墓中,两人化成翩翩彩蝶,双双飞向天际……。7. 梁祝故事的简明概括越州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於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杭州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杭州念书的芜州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义结金兰,一同前往杭州。在杭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西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0356334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的蝴蝶

  祝员外之女英台女扮男装去万松书院求学,途遇梁山伯,一见如故,结拜为兄弟。

  同窗三年山伯不知英台女儿身,英台因接到家信促其速归不便明言,将白玉扇坠请师母转交山伯,为定情信物。山伯知情后,赶去祝家,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她至死不从,山伯气急病亡。马家来娶亲,英台浑身缟素,经山伯墓前,坟墓爆裂,她跃入坟中,墓复合拢,梁祝化为蝴蝶。

  可我呢,却重点不在于这故事内容,我倒是更在乎这越剧的难。比竟要唱好这越剧就要唱好越剧必须要知道和运用“字重腔轻”的要领。何为“字重腔轻”?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字正腔圆”。吐字的清淅和口劲,叫“字重”,也叫“字正”;润腔和小腔的运用,叫“腔轻”,也叫“腔圆”。

  在这有一部分里,先是这两个问题。一个是演唱的基本功问题“字重”,力求吐字清楚自然语言是表达内容的主要手段,如果咬字不清楚,听众不知道你在唱些什么,就会影响你的演唱质量。在舞台上说话同生活上说话不一样,因为你是说和唱给几百上千人听的,所以不仅要求嗓音响亮,还要求咬字清楚。

  那又要怎样才能把字咬清楚呢? 字是通过嘴巴中各个器官如牙齿、嘴唇、舌头等的活动发出来的。要把字咬清楚,咬字的各个器官就必须加强力度,用嘴巴“咬”住一个字,把每个字“喷”出来,俗语叫“喷口”,不用力度的.叫“宽口”。大家知道,一个字节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韵母又分字头、字腹和字尾。在演唱时,要把字头、字腹和字尾分清爽,不能含糊。但是也不能咬得太死了,要做到实而不硬,柔而不糊。比如姚水娟的“实”,王杏花的“快”,范瑞娟的“刚”,尹桂芳的“柔”,老一辈的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演唱经验。

  这第二个就是“腔轻”,力求韵腔委婉清丽“腔”也叫唱法。外地人都说越剧好听,就是唱不出其中的“越味”。原因就是在于不会润腔和小腔的运用。这其中的润腔是唱腔。

  其他的我便就不知道了,而这些知道的也都是娘心情好的时候告诉我的,她每次提到这些的时候眼睛都是亮晶晶的。我也喜欢喜欢,可她们说不合规矩。

  这学习越剧的方法有第一,要素是气,有了好的气,唱什么都有底;第二,是记旋律,一般优美点的小百花唱段比较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它的配乐也不是小歌班那种的笃腔,很有诗情画意;第三,琢磨方言,尤其是偶老家嵊州那带的地方话,当然这个比较困难,如不能,上海话也可;第四,听唱段,偶还是推荐你听小百花类的唱段,比老掉牙的几十年前的要好听很多。听多了唱段,就似熟读唐诗,迟早会的了。第五,莫看莫听整段的戏(梁祝除外,它全部都是精妙唱段,非常成熟),没意思,又浪费时间,了解剧情即可,越剧的卖点是旋律,不是戏文。

  这些是母亲也是告诉我的,可是我倒是爱看戏文的。

  不过我倒是也误打误撞学会了唱越剧的唱词《梁山伯与祝英台·回十八》

  (白)四九,带路!

  (唱)山伯走出书房来,祝家庄上访英台。

  曾记得我送贤弟下山去,我与他一边走一边说,

  她说道:先生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成双对。

  喜鹊满树喳喳叫,鸟儿穿去又穿来。

  我说道:今日贤弟把家回,门前喜鹊成双对,

  梅载喜鹊高声叫,恭喜贤弟一路顺风把家回。

  她说道前面路上一对鸡,后面公鸡赶母鸡。

  公鸡好比你梁兄长,赶到路上成夫妻。

  我说道:贤弟讲话太无礼,为什么东比来,西比去。

  我是别离心头痛,你贤弟反而添欢喜。

  出了城,到了关,见山上樵夫把柴担。

  她问我:樵夫为谁把柴担,你为哪个送下山。

  我说道:他为妻子把柴担,我为你贤弟送下山。

  她说道:樵夫为妻子把柴担,你冤家是为我送下山。

  我说道:走路只管走路罢,要管他柴担不柴担。

  (白)四九,走呀!

  (唱)过了一山又一山,行行到了凤凰山。

  她说道:凤凰山上般般有,我说道:缺少鲜花好牡丹。

  她说道:哥哥若爱牡丹花,与我一同转家还,我比牡丹花一枝,你兄若喜爱快来攀。啊,可是我当时不解其中意,只说道:路途迢迢怎来攀。

  前山走到后山下,这山边开着一枝花,

  她说道:我摘朵鲜花梁兄戴,好把你欢天喜地带回家。

  我说道:贤弟不要来取笑,好的鲜花在我家,墙花路柳虽然好,我从来不爱野草花。

  她说道:采花之女千金,我与你哥哥订终身。

  我说道:两男岂能终身订,又不是门班在串戏文。

  她说道:小弟好比孟丽君,女扮男装到杭城。

  我说道:女子扮男看不出,人家非是眼不生。

  她说道:我还是男还是女,请梁兄你来看看清。

  我说道:贤弟我们走路吧,今日你讲话在发疯。

  她说道:但见前面一石桥,两边栏杆拱成高。

  你我上得桥来看,真好比牛郎织女渡鹊桥。

  我说道:若说牛郎渡鹊桥,数代传说到今朝。

  周年一度能相会,费尽心血是空徒劳。

  她说道:你哥哥若要把妻讨,速回家里发花轿。

  吉日轿子到我家来,我九红梳妆打扮上彩轿。

  我说道:你若把我做妻小,害得我今生今世做孤老。不生儿女传后代,何用少年把妻讨。

  她说道:小弟来年产一子,问你哥哥要不要。

  我说道:你不必问我要不要,你今世做人想不到。

  还有越剧唱词《梁山伯与祝英台·情重如山深似海》情重如山深似海;同窗共读两无猜,志同道合相敬爱。光阴过去似流水,匆匆过了三长载。

  这些我倒是会唱的。而今日的戏是第一场别亲(祝家书斋),只听:幕后(合唱)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滨,有一个祝英台,秀丽聪明。她胸中有大志,要求学杭城,爹不肯,她设巧计,假装生病,茶不思,饭不吃,关起房门,急得那祝员外坐立不宁。(灯亮)

  (祝公远焦灼地踱步)

  公远(唱)英台做祝事太任性,竟想读书上杭城,

  她是祝府千金女,应该是描龙绣凤在闺门。

  我有心叫她杭城去,怎奈是闺女怎能出远门?

  我有心不叫杭城去,又怕她病势转深沉。

  思前想后心不定。(银心上)

  银心(接唱)我小姐要读书,设下妙计,哪怕员外不答应。(上

  前叩见)员外!小姐不好了!

  祝公远(惊问)银心,何事大惊小怪?

  银心(唱)小姐想求学上杭城,怎奈员外不答应,因此小姐心烦恼,忧愁终日得了病。如今卧床病沉重,特来禀知老大人。

  祝公远(白)这可如何是好?让我去看来。

  银心(白)员外,小姐好容易刚睡着,请你不要惊醒了她。(墙

  外传来卦板叮口当及“测字排流年“之声)

  银心(白)啊!员外,依婢子之见,倒不如请这个卜卦先生来卜个卦,以决疑难。

  祝公远(白)却也使得。(银心下而复上)

  银心(白)卜卦先生请来了。

  祝公远(白)请进。

  银心(白)先生,请你进来!(招手)(祝英台乔装卜卦人上)

  祝英台(白)员外在上,卜卦人叩见。

  祝公远(白)一旁请坐。

  祝英台(白)谢员外,告坐了。请问员外可是问卜?

  祝公远(白)正是问卜。

  祝英台(白)如此,请设香案。

  祝公远(白)银心,摆设香案。

  银心(白)是。(摆设香案)

  祝英台(白)请问员外,有何疑难?

  祝公远(白)只因小女想去杭城读书,是我不允,为此悒郁终日,

  得了一病,未知吉凶如何?特请先生一卜。

  祝英台(白)请问小姐有几岁了?

  祝公远(白)今年二八,五月初五日生辰。

  祝英台(白)如此待我卜来。(卜卦后)员外,按卦而断,还是让

  令媛出门的好。

  祝公远(白)何以见得?

  祝英台(白)令媛在家多灾多病,出门可以除病消灾,到杭城读

  书末……更是大吉大利。

  祝公远(白)这如何使得?这如何使得?……(银心忍不住笑出

  声来)

  祝公远(白)小丫头,你笑些什么?还不带先生下去!

  银心(白)是。(祝英台与银心同笑)

  祝英台(白)爹爹!

  祝公远(白)你是……

  祝英台(白)祝府本是书香门第,孩儿远去求学,为的是知书识礼。孩儿也曾听爹爹说过,古时有曹大家、蔡文姬,

  都是一代才女,留名千古,难道孩儿就学不得她们

  么?

  祝公远(白)这个……(自语)看女儿立志甚坚……要是英台真

  的能成为一代才女……

  祝英台(白)爹爹你答应了?

  祝公远(白)也罢!英台,你此去乔扮男子,可不要露出破绽。

  三年学满,务须速归。倘若家有要事,一见家书,

  即速归来。--幕落

上一章 第四章 子生共白头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