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沧桑历史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华夏始祖

沧桑历史

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

发展。华夏民族又称“炎黄子孙”,我们共同的祖先就是炎、黄二帝。

古往今来,中国历代皇帝多通过为黄帝设庙祭陵来象征自己的正统地位,黄帝也是中国

宗族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在《史记》中,黄帝是五帝之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讲述了黄帝始姓公孙,后改为姬姓,因为居

住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的史实。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兴盛的时代,有史料记载:“自燧人

氏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

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网罟、耒耜、兵戈诸物,

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

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后来,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

他们都被后人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包括一些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国人也常自称“炎黄子

孙”。

关于黄帝与蚩尤之战,史料中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黄帝在战胜炎帝之后,又擒杀蚩尤

巩固帝位,所以黄帝与蚩尤之战也被视为黄炎之战的余波:第二种说法是赤帝(炎帝)遭到蚩

尤驱逐后,向黄帝求助,二帝联手在中冀将蚩尤擒杀;第三种说法是蚩尤起兵进攻黄帝,兵败

后被杀。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黑

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

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与第一种说法相吻合。

周代《逸周书·尝麦解》记载的内容讲述了第二种说法,这也是迄今发现的关于黄帝的最

早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徵尤,杀之于

第三种说法见于战国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

中冀。”

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魅,雨止,遂杀蚩尤。”

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不论哪种说法最为真实,它都奠定了黄帝天下共主(相当于王)

的地位。黄帝擒杀了蚩尤后,统一了中原部落。而后,黄帝率兵进人九黎族地区,并在泰山之

巅,会合天下诸部落,告祭天地,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因在其封禅之时天上显现黄色的大

蚓、大蝼,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所以号称为黄帝。之后,黄帝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如:建立古

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

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因此才有了华夏九州之说。

黄帝时期还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督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共120

个官位管理国家。并对各级官员提出“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即

“六禁重”的要求,反对奢侈糜烂,主张节俭朴素。黄帝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

天下,以道修德,唯仁是行,修德立义。而且还设立“九德之臣”,用来教养百姓九行。他还命

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造,如让羲和与常仪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

制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和律历。黄帝还让伶伦

和垂制造乐器,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春和杵臼,夷牟造矢,挥造弓,共鼓和货狄造舟。

此外,在皇帝做共主的时候,人民生活简陋朴素。所以黄帝教人们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制

了纺织技术,教人们制作衣服,御寒护体。年,头高

黄帝有四妃十嫔。西陵氏是黄帝正妃,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缫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

被称为“先蚕”。次妃名嫫母,虽然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黄帝对她也非常敬重。

黄帝共有25个儿子,并把其中14人分封给姓。这14人共得到12个姓,分别是:姬、酉、

祁,己、滕、咸、任、荀、僖、姑、儇、衣。而少昊(己姓)、颛项(次子昌意之子)、帝喾(长子之孙)

唐尧(长子玄孙)、虞舜(次子八代孙),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项、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这

些后裔都继承了姬姓。其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姬

姓国就有53个之多,后来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用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姬姓

也渐渐减少了。

传说黄帝还通晓医术,《黄帝内经》就是根据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问答体裁编著

的,有《素问》和《灵枢》两部,但也不排除后人假借黄帝之名的可能。

上一章 钻木取火 沧桑历史最新章节 下一章 神农尝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