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历史科普
本书标签: 古代 

忠臣

历史科普

今天是谁来盘点呢?

科普君我来~

历史君我来~

作者滚,这是老子的合集

作者老子都没说几句

作者好了,旁白拉线,我们现在开始

……………………………………

作者花开花谢,潮涨潮落,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里,无数的忠臣良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奉献者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为民的忠臣,一定被史书铭记,也会长存在民族的记忆里。本文试着盘点盘点历史上的著名忠臣,以资怀念。

历史君1. 商朝比干 比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子姓之后,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 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后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

作者滚(︶︹︺)哼

科普君2. 春秋战国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 —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伍子胥本为楚国人,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入吴后,助公子光刺王僚,夺王位、谋国政,实仓廪、荐孙武,整军事,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终助吴破楚灭越。 越王夫差请和,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不听。吴国大臣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结果夫差相信了,并赐子胥宝剑要他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便命人把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九年,越王勾践终于灭掉吴国,杀死吴王夫差。

科普君2. 春秋战国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 —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伍子胥本为楚国人,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入吴后,助公子光刺王僚,夺王位、谋国政,实仓廪、荐孙武,整军事,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终助吴破楚灭越。 越王夫差请和,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不听。吴国大臣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结果夫差相信了,并赐子胥宝剑要他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便命人把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九年,越王勾践终于灭掉吴国,杀死吴王夫差。

作者有没有道德???

作者3.战国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楚成王的后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诗魂”。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后吴国崛起后,屈原是另一个主张变法的人,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流放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悲愤交加,怀石自沉汨罗江殉国,1953年,是屈原去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对后世影响极大。

作者欺负人啊!

作者3.战国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楚成王的后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诗魂”。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后吴国崛起后,屈原是另一个主张变法的人,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流放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悲愤交加,怀石自沉汨罗江殉国,1953年,是屈原去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对后世影响极大。

作者4.战国商鞅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作者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将商鞅入此列有些牵强,因为他主要是因他国之事而被杀的,但考虑他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又惨死于秦君之手,故忝之。

科普君5.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从政期间对内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对外联合吴国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为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于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终至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一伐错用将街亭失守。二伐误料敌陈仓受挫。三伐拒纳谏首阳败归。四伐遭计谋祁山无功。五伐心力交瘁,遂在五丈原病亡。

历史君檀道济(?-436年),南朝宋将领,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元嘉八年(公元431)攻魏,粮尽退兵,敌不敢追。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召,恐有大祸。」檀道济却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何故负我心」于是坦然入京。适逢文帝病情好转,卧榻召见,文帝慰勉鼓励,让他返阙议事,用心边防。不料檀道济刚要启程,文帝病情加剧。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虎归山,即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济,旋加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檀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大将。临刑前,檀道济投帻于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饮马长江。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檀道济已屈死十四年了。

作者滚,剩下的全都我来了

作者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他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绍兴十一年(1142)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大理寺狱中。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两宋文臣、武将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有《岳武穆集》传世。 8.明朝于谦 于谦(1398-1457)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 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 明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他的诗《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作者9.明朝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明代最后的“长城”。字元素,号自如。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天启年间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后自请守辽。筑宁远等城,多次打退后金军的进攻。授辽东巡抚。 崇祯初,被任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崇祯二年,后金军进围北京,他星夜弛援,后金设反间计,谓与袁有蜜约。崇祯帝下令捕之,磔于市。 155年后,乾隆49年修史,披露了当年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除袁崇焕的真相,并为他平反。百年沉冤终于得到昭雪,而这昭雪却是来自当年的敌人。400年过去了,世人在展望历史的同时该是悲还是喜?

作者10.明朝熊廷弼 熊廷弼(1569-1625)明朝军事家。熊廷弼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为明末“辽东三杰”之一。 明崇祯三十六年巡按辽东。面对辽东地广人稀,边防多事,特别是后金势力兴起,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上疏备陈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 在与后金军的萨尔浒之战中,经略杨镐指挥的号称四十七万大军惨败,从此明朝力量大衰,在辽东失去优势,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御。战后,经廷议,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为辽东经略。其时开原、铁岭相继失陷,沈阳军民纷纷逃奔。熊廷弼到任后,立斩逃将,督造军器,修缮城堡,调兵遣将扼守各冲要地点,互为应援,守备大固。他还亲巡沈阳、抚顺,相度形势,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熊廷弼的策略是以守为主,反对浪战,并联合朝鲜牵制后金,卓有成效,使后金军一年多内不敢轻进。 魏忠贤指使阉党,委罪于熊廷弼,于天启五年(1625)九月六日,被冤杀于西市,传首于九边,享年五十有五。

这明朝忠臣好多呀

作者那是

历史君秦风汉骨,唐皮明胆

好了,亲爱的同学们,再见

上一章 奸臣 历史科普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中国历史上智商最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