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唐玄宗与杨贵妃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太平天子的谢幕

唐玄宗与杨贵妃

那我们上一篇讲到,在公元756年的时候,潼关失守,唐玄宗就逃出长安,来到四川避难了,那一年多之后,也就是至德二载,公元757年的十月份,唐玄宗就接到儿子唐肃宗李亨的一个上表。这个表文就写着“拖赖天威祖灵”,我现在已经把长安给收复了,请您赶快还京,而且还京之后您也不用当太上皇了,您还接着当您的皇帝,我还接着带我的太子。那大家说,唐玄宗看见这个表文什么反应?收复长安应该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那在重新当皇帝,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现在儿子提出了这个请求,唐玄宗是不是要欣喜若狂啊?根本没有!唐玄宗看完这封表文之后是紧张的不行,思前想后,他写了一封回信,说:“请你还是把剑南道划拨给我?我就在这儿养老了,我再也不回去了。”那可能我们就不明白了,这么好的事儿,唐玄宗为什么会不愿意呢?他为什么不愿意,那是因为唐肃宗这表文写得太不真诚了,当年刚到灵武才三天,位子都没坐暖,气儿还没喘匀净,就急着当皇帝,现在收复长安了,反倒说重新回去当太子,这鬼话谁信。那好,你要是顺势就回去了,那不等于你认可了这个方案吗?那不就等于你回去跟儿子抢夺皇位了吗?唐玄宗哪敢这么办,坚决不能答应,可是即使不能答应,唐玄宗心里也还紧张,他赖在四川不走,儿子会不会认为他想另立中央,搞割据。所以左右为难,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心里非常的难过,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怎么办呢?幸好没过几天,从长安又来了一封贺表,这封贺表不是唐肃宗写的,是以群臣的名义写的。这怎么写的呢?上面讲“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资治通鉴》)”这个表文一收到,唐玄宗马上让手下赶快收拾行李,咱们该走了。这个表文有什么奇特之处?他怎么有那么大力量?一下子就让唐玄宗转变态度了,因为这个表文写得太好了,太到位了,短短二十七个字,把三层意思写清楚了。哪三层意思呢?

第一层,“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说当年太子在马嵬驿不走,那是我们群臣把他给留下的,他后来太子在灵武称帝,那又是我们群臣劝进的结果,总之太子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绝不是他不尊重玄宗您老人家。这当然也是鬼话,但是无论如何,这是给了玄宗一个面子,这算是弥合父子之间的感情裂痕。

第二层,“及今成功”。别看就这四个字,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是说我们今天重新还都长安,这是谁干的?这是人家李亨带领将士浴血奋战的结果,所以人家要是当皇帝,那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四个字就宣扬了肃宗称帝的合法性,其实也是给玄宗吃了一颗定心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人越有底气,心胸越宽大,那么皇帝他只有觉得自己的地位来得光明正大,来得毋庸置疑,才不会特别去猜忌太上皇,那么这句话看起来是宣扬肃宗的功业,实际上也是让玄宗放心。你儿子在那皇帝,那个皇位是在那摆着的,他是心安理得,你别怕。

第三层,“圣上思念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说唐肃宗朝夕都在思念自己的爸爸,所以请玄宗回到长安去颐养天年。这就是拿父子亲情和孝道说事,无论如何,太上皇和皇帝这是父子关系,儿子养老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既然长安都收复了,你不回去,你想在外面干什么?难道你对儿子有意见不成?

所以这个理由说的是让玄宗无话可说,想拒绝都没法拒绝了,只能是收拾行李,打包上路。

果然还没到长安,刚到了扶风,唐肃宗就给玄宗来了一个下马威,什么叫下马威呢?唐玄宗城成都出发的时候,身边也是带着六百禁军的,这是护驾的,那到了扶风,唐肃宗也派人来接下来了,派了多少人呢?三千精兵。而且这三千精兵一看见唐玄宗带的六百禁军,第一件事儿,就是把他们的武器都给下掉了,武器被缴械了,这些禁军不就成了废物了吗?这时候,这三千精兵中的领头人,对那六百个禁军讲:“弟兄们,你们一路远来,都辛苦了,从此之后的事情,就由我们来接管了,你们自便吧。”就地把这六百禁军给解散了,那你想,这哪里是接驾,这分明就是武装押送唐玄宗,他心里得多郁闷,可是虎落平阳,你还有什么办法?唐玄宗只好是自我解嘲,说:“本来到这儿安全地带了,我还用得着什么护驾?”唐玄宗的武器被彻底解除了,这时候唐肃宗放心了,他就亲自来到咸阳的望贤宫,迎接自己的老父亲。那我们以前讲过,咸阳的望贤宫,那是唐玄宗当时出逃的第一站,当年在这儿多狼狈,都吃不上饭,这回是重返故地了,场面可就大不一样了。唐肃宗先安排玄宗登上瞭望贤宫的南楼,然后自己把象征皇帝身份的黄袍子扯掉,穿上一身象征臣子身份的紫袍子,然后从楼上加速跑到楼下,对着楼上的玄宗就手舞足蹈,这叫什么?这叫拜舞。唐玄宗在楼上一看,儿子在下面拜舞,他也赶紧下楼,然后一把搂住儿子就哭起来。这时候,唐肃宗顺势就跪倒在地,把唐玄宗的脚给抱住了,然后呜咽流涕。那可能大家都不明白了,抱脚干什么?这就是一种少数民族的风俗了,表示尊敬。那两个人都哭得差不多了,唐玄宗再跟左右把黄袍子又要来了,然后亲手给儿子披到身上。唐肃宗在那挣扎不干呢,表示我不接受,我还是要当臣子,这时候唐玄宗就得说话了,他说:“天数人心都在你那边,我能够回来颐养天年,那也是拜你所赐。你这个皇帝当的是理所当然,你还有什么要推辞的呢?”一听唐玄宗说出这句话来,肃宗终于就不哭了,把黄袍子也就穿到身上了,那经过这么一番仪式的表演,唐玄宗和唐肃宗这个太上皇和皇帝的名分基本上就算过了明路了,唐肃宗心里也很高兴。那么一年半以前,唐玄宗一行人在望贤宫的时候,不是还像叫花子一样讨过百家饭吃吗?这回不一样,唐肃宗亲自把玄宗扶到瞭望贤宫的正殿,然后让膳食官奉上御膳,膳食官奉上还不够,唐肃宗还亲自在旁边尝了一口,然后才交给唐玄宗,请他来吃这个饭。

第二天就要离开咸阳,赶往长安了,唐肃宗还得接着表演,他就自己不骑马,让唐玄宗上马,他亲自跑过来给玄宗拉着马缰绳走,那玄宗也不敢摆架子,赶紧跟儿子讲说:“皇帝,你也上马吧。”肃宗倒是听话,上马了,可是他那马不走正道,他在旁边那条道上走在斜前方,给唐玄宗引路。玄宗一看儿子摆出这样的架势,也赶紧对身边的人说:“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资治通鉴》)”我当了五十年皇帝都没觉得自己尊贵,如今我当上皇帝他爸爸,我是真觉得很尊贵。那大家听这句话是什么感受?元朝有一个史学家叫胡三省,他在给《资治通鉴》做注的时候,就写下了一番评论——“玄宗失国得反,宜痛自刻责以谢天下。乃以为天子父之贵,夸左右,是全无心肠矣。(《资治通鉴》胡注)”说唐玄宗把全国搞出那么大个乱子,现在重新回来了,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过失,你怎么还以天子他爸这种身份来夸左右呢?你这不是一点心肝都没有吗?是不是这样?我觉得胡三省没有能够理解唐玄宗,唐玄宗不是没有心肠,恰恰相反,他是太有心肠。他知道,从此以后就要在儿子手底下讨生活了,那除了装出一副心满意足再无野心的样子之外,他还能有其他的选择吗?他这是在讨好儿子,大家知道唐玄宗是五十年太平天子,那是一个非常的骄傲自负的人,现在让他在儿子面前示弱,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举。那么至德二载也就是公元757年十二月五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唐玄宗就终于回到长安了。还在原来的兴庆宫住了下来,那么这一次重返兴庆宫是什么感受?我想就应该是悲喜交加,一年半之前,他离开兴庆宫的时候是匆匆逃命,前途未卜。如今一年半以后返回兴庆宫,虽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但是两京不已经收复了吗?也算是得胜还朝了,这叫作喜。但是话又说回来,一年半之前,他离开兴庆宫的时候,还是大权在握的皇帝,而这次重返兴庆宫,已经是寄人篱下的太上皇了。物是人非,又不免悲从中来。

从物质享受方面来讲,还是可以的,儿子也不会亏待他,但是从精神方面来讲,那就是非常苦闷的。为什么苦闷?白居易《长恨歌》里讲的很清楚“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兴庆宫里到处都是杨贵妃的影子,看见荷花的时候想起了他的笑脸,看见柳叶的时候想起了他的弯眉。唐玄宗这辈子要说对不起谁的话,那最对不起的就是杨贵妃了,所以一回到熟悉的环境之内,他一下子就勾起了对贵妃的无限的怀念和无限的自责。我们讲过,唐玄宗非常喜欢泡温泉,每年都到华清宫去。那就在他回来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58年的十月,他又去华清宫,他以前到华清宫的时候,唐玄宗总喜欢招一个名字叫做谢阿蛮的民间女艺人给他跳舞助兴,这个谢阿蛮最擅长跳一《凌波曲》,跳得飘飘欲仙,连能歌善舞的杨贵妃当年都是节节赞叹,现在既然是散心,还把这个跳舞高手给找来了,谢阿蛮又跳了一个《凌波曲》,跳完之后她可就走到唐玄宗身边来了,给他拿了一个金粟,就是小金粒装饰的那种臂串。什么东西呢?有点相当于咱们今天说的手镯,这手镯哪来的?谢阿蛮说:“这是当年贵妃送给我的。”唐玄宗一听,又是老泪纵横,到哪都摆脱不了对杨贵妃的记忆。当年在马嵬之变这样特殊的情况之下,贵妃是草草掩埋,现在既然已经一切都结束了,唐玄宗就像唐肃宗提出来说:“能不能把贵妃重新安葬一下,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迁回来好好安葬一下。”唐肃宗倒没说什么,可是有一个礼部侍郎提出反对意见了,他说:“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旧唐书》)”说马嵬之变怎么发生的?是因为杨国忠“负国兆乱”,所以龙武军的将士们才把他杀死的,那如今你要改葬贵妃的话,那些将士们会不会有疑虑啊?所以我觉得不能改葬。这一句话把唐玄宗给点醒了,要知道肃宗本人正是马嵬之变的后台,那你现在改葬贵妃什么意思?难道你想给马嵬之变翻案吗?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官方迁葬看来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唐玄宗就找到一个宦官,让他以私人的身份到马嵬驿料理一下这个事情,当年贵妃下葬的时候,只是拿了一床紫褥子裹了一下就埋到土里了,现在好歹给她一口棺材。这个宦官就去了,去了之后两天就回来了,拿了一个香囊回来了,就跟唐玄宗讲:“贵妃当年也是埋得浅,现在经过两年多的风吹雨打,尸体早就腐烂了,就留下了这么一个香囊。”唐玄宗看到这个香囊,更是觉得痛彻肺腑。

根据史书的记载,唐玄宗这时候得罪了一个叫李辅国的小人,李辅国是谁?我们讲过,那是唐肃宗的心腹宦官。但是要论起出身来,这个李辅国还是从唐玄宗这边出身的,他本来是高力士手底下一个养马的这么一个飞龙小儿,长的是奇丑无比,可能正是因为太丑了,玄宗就看不上他,然后才把他调拨给自己的儿子李亨,可是人不可貌相,马嵬之变之中,李辅国是有功的,从此地位就扶摇直上了,现在一朝天子,一朝臣。唐肃宗当了皇帝,李辅国这时候也就取代了原来高力士的那个位置,成了当时大唐帝国的首席宦官。那么,这个首席宦官到哪儿不得抖抖威风啊?李辅国就到处抖威风,可是他发现他在哪儿抖都行?唯独见了唐玄宗和高力士,他就抖不起来,为什么呢?这两个人对他的底细太了解了,虽然嘴上不说,但是举手投足之间总是对他流露出一种轻蔑的神气。李辅国,那是心机深沉,睚眦必报之人,他就恨透了唐玄宗和高力士了,心想“你们的落魄到这份上了,还敢跟我摆臭架子,我一定要整一整你们”。怎么整呢?从此他就经常地去关注唐玄宗和高力士了,要挑他们的错。但我们也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任何一个人要是整天拿放大镜研究我们的错误的话,我们都会有错的,何况是唐玄宗这么一个身份敏感,本来活着就是错的太上皇。很快,李辅国就挑出毛病来了,那么,唐玄宗被挑出什么来啦?他犯了结交外人的错误。我们讲过,唐玄宗是一个生性活泼的人,身体也健壮,精力旺盛,虽然晚年连遭打击,但是活力也没有完全泯灭,虽然说他到了兴庆宫之后,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怀念杨贵妃,但他毕竟是活人,活人都和活人打交道,唐玄宗当时都跟什么活人打交道?除了他身边的老随从陈玄礼,老奴才高力士之外。唐玄宗这时候还跟三类人打交道。哪三类人人呢?第一类人就是长安城里的老百姓,唐玄宗不是住在兴庆宫吗?我们讲过,兴庆宫是他原来当藩王的时候,这个王府改建而成,因此本来就建在市井之中,兴庆宫的最南边有一个叫长庆楼,这么一个宫殿,长庆楼楼下就是大街了。那唐玄宗没事的时候,风和日丽的天气,他就经常喜欢登上长庆楼,在那儿俯瞰大街。那大街上有老百姓,老百姓抬头一看啊,太上皇在上面,那就赶紧喊:“万岁!”,老百姓一喊万岁,唐玄宗也高兴,就跟人家招手。有时候非常高兴的情况下,他还会在城楼下面摆开宴席来宴请过往的父老乡亲。那么,来往的第二类人就是剑南道的奏事官。大家知道唐玄宗当时在剑南道也是待了一年多的,剑南奏事官每次到了长安都来拜见一下唐玄宗,玄宗看见那些患难之交,也感到很亲切,所以每次一来人,他都要请这些人吃饭。第三类就更不得了了,第三类是御林军的大将军,也就是禁军首领郭英乂。郭英乂怎么跟唐玄宗有来往呢?其实郭英乂过去是西北军的将领出身,本来唐玄宗觉得他打仗不错,挺喜欢他的,后来郭英乂调任长安担任禁军将领,这不是一来二去,反正就是混熟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缘故,反正挺喜欢他,没事也愿意请他吃一顿饭。那大家说唐玄宗为什么要跟这三类人来往啊?其实在我们看来,也就是为了排解寂寞。按现在网络流行语“哥请的不是客,哥请的是寂寞”。就这么回事。

可是在李辅国眼里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这是大问题了。按他的解释,唐玄宗为什么要接待长安城这些父老,那是为了收买人心,唐玄宗为什么要招待剑南道的奏事官?那是为了勾结地方。那至于说他和禁军将领交往,那就更不得了了,唐朝哪一次宫廷政变没有禁军参与啊?那么,抓住了这些把柄之后,在李辅国就对唐肃宗进言了,他说:“太上皇在兴庆宫,整天都和外人来往。陈玄礼,高力士这些人都更是日夜搞阴谋,对陛下图谋不轨,俗话说‘无事生非,不得不防’。”暗示唐肃宗,唐玄宗他们那边可能要搞复辟。那李辅国这么一说,唐肃宗又是什么反应?唐肃宗一听这话,眼泪刷就流下来了,说:“太上皇这么一个仁慈的人,怎么会要害我呢?”这时候,李辅国就解释了说:“太上皇就算没什么想法的话,架不住他身边这些小人蛊惑。陛下您可是一国之主,应该为江山社稷考虑,防患于未然。您可千万不能因小失大,就死抱着一个孝道不肯做出防范。”江山社稷这面大旗给抬出来了,那怎么样才叫为江山社稷负责呢?李辅国这个时候就讲:“兴庆宫就建在市井之中,这个矮房浅屋的防守实在不严密,不适合太上皇居住,那我看,不如把太上皇给接到太极宫算了,那儿深宅大院又安全,又能够防止小人蛊惑,这不是两全其美吗?”那可能有人不明白了,说太极宫和兴庆宫那不都叫宫吗?有什么实际区别?这里头区别可大了,我们刚才说兴庆宫是唐玄宗当藩王的时候,王宅改造的一个宫殿,因此他就建在居民区里头,是不太严密,但是他比较自由,往北看,往南看,往西看都是能看到居民的。可是太极宫就不一样了,太极宫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就是按照皇宫来打造的,所以安全是被放在第一位来考虑的,四周都被围起来。北面是什么?北面是禁苑。南面是中央官员办公的那些衙署,衙门。那么西边呢?是宫女住掖庭宫。东边是太子住的东宫。换句话说,这是个世外隔绝之地。所谓让太上皇去太极宫居住,那就不是一般意义的居住了,说得难听一点,或者说实在的一点,那叫软禁。那么,李辅国他提出这么一个方案来,唐肃宗又怎么表态?资治通鉴记载是“上不听。(《资治通鉴》)”皇上没有听从。当然我们讲了那么多宫廷上的事,大家可能有点感觉了,不听固然是不听从,但是也没有强烈反对,没有强烈反对,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就叫赞同。李辅国可太明白这个道理了,他就自己采取行动了,怎么采取行动呢?唐玄宗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骑马打猎,晚年在兴庆宫,固然是不常出门了,但是还保留着三百匹马,这马可是战略物资,怎么能放在太上皇这么一个敏感人物手里呢?所以李辅国这时候就矫诏,从这三匹马里调出去二百九十匹,给唐玄宗就剩了十匹。当玄宗看着空空荡荡的马骑,就对高力士说了一句:“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资治通鉴》)”我儿子被李辅国蛊惑以后,不会始终孝顺我了。

上元元年,也就是公元760年的七月份,李辅国就派人到兴庆宫传话,说:“肃宗皇帝请太上皇到太极宫游玩。”唐玄宗在儿子手里讨生活,听说儿子请他,他哪敢不去啊。带着高力士等等几个有数的侍从就去了,可是还没到太极宫,就在中间的睿武门那儿,突然呼啦啦一下子五百个骑兵就在前面拦住了去路,这五百骑兵都拿着长刀,而且刀都已经从刀鞘里拔出来了,为首的就是李辅国。李辅国一看见唐玄宗就非常傲慢地说:“陛下说了,太上皇居住的兴庆宫太窄小了,不方便,请您到太极宫去住。”自从马嵬之变之后,唐玄宗都被政变吓破胆了,一看这个阵势,吓得差点没给从马上掉下来。那看到这个样子呢,老奴高力士赶紧上前扶住了唐玄宗,然后就对李辅国厉声说:“五十年太平天子在上,李辅国你何得无礼!”李辅国看了一眼高力士,说:“高公公,真没想到事到如今你还这么不懂事。”说完,一刀就把高力士身旁的一个小宦官给砍了。高力士是真英雄,面对李辅国的威胁,他面不改色,直接就对那五百骑兵喊话了,他说:“诸位将士,太上皇有诰命,大家辛苦了,你们在太上皇面前拔刀拦路,你们不怕犯王法吗!!”唐玄宗毕竟是五十年太平天子,虎老余威在,再加上高力士气势又那么凌厉,这五百士兵听了也有点害怕,也赶紧从马上跳下来,跪倒在地喊:“万岁!”,然后把这个刀又插在刀鞘之中,局面算是初步稳定下来了,但是高力士是个明白人,他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想重回兴庆宫,那是不可能的,现在只能尽力保护唐玄宗的安全了,怎么办呢?他就直盯着李辅国说:“李辅国,你过来和我一起给太上皇牵马!”李辅国看了看他,悻悻然过去就把马缰绳给拉住了,这样一来,高力士和李辅国两个人,一左一右牵着唐玄宗的马,就把唐玄宗给护送到太极宫。那么等宫门关上之后,李辅国这才带着兵走了,再回头看看唐玄宗,可早就是泪流满面了,就对高力士说:“微将军,阿瞒已为兵死鬼矣。(《次柳氏旧闻》)”唐玄宗小名不就是叫阿瞒吗?他说,要是没有将军您啊,阿瞒我今天就做了乱兵的刀下鬼了。五十年的太平天子一朝至此,唐玄宗他能不伤心吗?那可能有人就会说了,这李辅国真有本事,连太上皇都敢那么欺负,是不是呢?李富国是小人得志,是气焰嚣张,但是如果背后没人撑腰的话,再借他十个胆子,敢不敢动太上皇一根毫毛!那是不敢的。谁在背后支持他?当然就是唐玄宗的儿子,大唐肃宗皇帝了,唐肃宗为什么这么欺负自己风烛残年的老父亲?还是因为权力,因为唐玄宗五十年的太平天子,真是余威尚在,这就是唐肃宗挥之不去的一个威胁,那如果唐肃宗这时候统治稳定还好办,可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唐肃宗的统治出现巨大困难。

安史之乱战局发生反复了,本来两京都收复了,这时候洛阳又丢了。那唐肃宗可就害怕了,当年唐玄宗就是因为两京失守,这才权威下降,然后发生政变,自己才趁乱夺了皇位,那现在自己也面临一个首都弄丢了这种情况,唐玄宗会不会杀一个回马枪呢?唐玄宗要真杀一个回马枪,唐肃宗觉得“我也是死无葬身之地”,怎么办呢?不如防患于未然,把玄宗先关起来算了,所以他才支持李辅国。让李辅国办我们刚才说的那些事情。唐玄宗是被谁软禁的?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唐肃宗。那么,软禁当太极宫之后,唐玄宗可是真的安全了,不仅和外界失去了联系,连连原来的身边那些人都被赶走了。其中,陈玄礼是被迫致仕,就是被迫退休了。高力士是贬往巫州(今湖南黔阳)。那在临走之前,高力士曾经找到唐肃宗,跟他请求说:“我早就该死了,你留我至今,我现在快死的人,我没有别的愿望,就希望在走之前能再见一次玄宗陛下,您满足我这个要求,我死无所恨。”可是就连这么一个渺小的愿望,也被唐肃宗给拒绝了。

那么就在软禁太极宫十个月之后,上元二年762年的三月,唐玄宗崩于神龙殿!享年78岁。

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灿烂的开元盛世的大唐玄宗皇帝,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苦旅。他曾经有一个强大的帝国,可是此刻山河破碎。他曾经有一支令人羡慕的解语花,可是此刻已经埋葬在马嵬驿的泥土之中。事业和爱情,这曾经是唐玄宗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为此奋斗一生,可是到头来都是虎头蛇尾。这才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那么,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年唐玄宗去拜厄他父亲唐睿宗的桥陵的时候,就看到金粟山虎踞龙盘,他就随口说了一句:“我死后葬在这。”,那现在唐玄宗死了,十三天以后他的儿子唐肃宗也病死了。父子两个人这么长时间的恩怨,就这样都归于泥土。是他的孙子,新一代皇帝,唐代宗了却了祖父的心愿,把唐玄宗藏在了金粟山,给他修建的陵墓号称泰陵。金粟山山体巍峨,但是泰陵因为是在战乱之中修成的,所以显得比较悲小,比较粗糙。很多人都说这山和陵不协调,但是我觉得这个泰陵的不完美和不协调,恐怕正象征着曾经华丽无比,但是又收束潦草的玄宗时代。

唐玄宗虽然凄惨离世,但他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他的绝世才华与智慧,他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都令后人为之痴迷。开元盛世令他名扬四海,大唐的繁荣在他的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来没有哪个人和哪个时代能够像他那样给中国历史留下如此美丽的爱情传奇。但他也留下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悲剧。

上一章 父子的皇位游戏 唐玄宗与杨贵妃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