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帝国史诗:未曾达到的巅峰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派系斗争

帝国史诗:未曾达到的巅峰

无论是胚胎时期(宋王廷)还是孩童时期(立国)的林宋内部派系都十分激烈,建国后南征没有取得更进一步的战果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内部文官集团对于武官的压制,导致最后实际上除了一亿多两白银的丰厚劫掠战利品外,实际上的战果也就只有一座重兵护卫威慑江南的上靖府。

总体来说,林宋内部党派林立,大体可以分为“文官集团”和“武官集团”两类。王廷时期,文官集团以宰相李玄为首;武官集团以方临为首,后来方临被萧若君暗中勾结傅义被私自逮捕虐待致死,萧若君成为武官集团的首领,掌握最高权力之一。细分一下,李玄为首的文官集团又可以分为三个派系,一个是支持李玄的,一个是不支持李玄的,一个是墙头草随风倒的。支持李玄的派系成员有徐敬之、刘惊、李长轩等官员,其中官职最高的就只是正二品高级官员户部尚书刘惊。而不支持李玄的是阳奉阴违的白子游,官职尚书令,即副宰相。副宰相官职不低了,他随时都有可能取李玄而代之,因此一直是李玄暗里最大的敌人之一,白子游和李玄之间持续了很多年的政治斗争,都互有胜负,但是终究是李玄技高一筹,始终没有从宰相的位置上下来。

白子游虽然官职较高,但是始终被李玄节制,势力不大,目前就只是攀附于李玄,表面上做一个忠心的下属。

而保持中立态度却敌对武官具体人物代表就是傅义了,傅义是内务府的内务长,管的宽,权力大,他是可以在一念之间决定皇室成员生死的。作为第一任内务长,傅义是很有能力也是很有手段的,他的态度十分坚决,说一不二,敢和他作对,等死吧。作为一个权力极大的权臣,他是不屑于攀附李玄和萧若君的,所以始终保持中立态度,他接近皇帝,因此反倒是李玄需要巴结他。不过后来大清洗行动傅义试图扳倒李玄失败了,二人因此结怨。后来大清洗行动风波过去,傅义没有被清算,手段和实力可见一斑。

文官集团勾心斗角不是铁板一块,武官集团也好不到哪里去。

细致一点,武官集团可以分为两类:穿官袍的和穿军服的。

穿官袍的就是朝廷里的中枢院人士,他们属于是朝臣,是中央权力中枢;穿军服的就是地方上的地方军将帅,他们属于是武将,是地方绝对话事人。

再细致一点有点复杂了,因为很多武官既是中枢院瞎嚷嚷乱指挥的,也是前线带兵打仗的。很多武官都在中枢院挂有虚职,就比如方临还是中枢院的副宰相呢,只是他从来没有到中枢院上班过,不过不代表他不用这个副宰相的虚衔。既然陛下授予我副宰相的职务,那我就有权利在对你有意见的拍板定案,有反对萧若君的权利和资格。除了方临,曹子桓也有这个虚职,由于不是实质性的权力,中枢院开会的时候他们也不在,因此前面没有介绍。基本上每个上将军都有中枢院副宰相这个虚职,处处节制萧若君。

所以萧若君才和方临水火不相容。

萧若君怎么可能容忍一个恃才傲物,不把他放在眼里公然反对他又有绝对的权力和实力跟他分庭抗礼的人呢?所以在萧若君眼里方临是必须死的。

内部矛盾太复杂,穿官袍的一派还可以分为皇家派和权臣派,皇家派的代表就是林秋明,他是皇帝的亲弟弟,在中枢院属于实际上的副宰相,权力大又和萧若君不对付,处处与萧若君作对。林秋明和萧若君,一个腹黑残暴,一个狭隘揽权,二人权力和地位旗鼓相当,并且明里暗里为了争夺权力都对对方阳奉阴违,搞得中枢院乌烟瘴气。

穿军服的一派就显得清心寡欲多了。代表人物方临被萧若君害死之后,继任领头羊的不是和方临平起平坐的曹子桓上将,也不是地位尊贵的逸王林秋海,而是深受皇帝宠爱和信任的青年将军沈培清。

这主要是皇帝身边的开国元勋和权臣太多了。你任用的人里面,都是你的创业伙伴和你的兄弟们,这时出现了一个你一手提拔,没有你没有他的今天的后辈,你觉得你更放心谁?

军事联盟的创业伙伴们最有可能造反把林秋然踢了,所以他就筹划了一场内战把他们都清理了;兄弟们基本上和他都是平辈,这显得皇帝说话没有威严,皇帝没有权威,那就很容易让这些开国元勋们变成目无皇帝的权臣。

很显然沈培清这类新一代臣子就没有这种顾虑,像李玄和萧若君这类开国元勋兼功臣,他们完全可以说:“没有我给你打江山,还有你这个皇帝?”天下是他们打的,不是林秋然打的。他们可以这样想。

但是沈培清呢?

沈总,你的荣誉、地位、权力、职位,都是谁给你的?是皇帝。他对你不仅有知遇之恩,还有泼天的皇恩,这种恩德,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吗?李玄和萧若君的相位他们可以说是他们努力得来的,他们愿意,完全可以割据一方。没有皇帝他们可以过的更好。但是你沈培清呢?没有皇帝,难道有你的今天吗?

没有宋皇可以过得更好的,宋皇不放心。

没有宋皇他啥也不是的,宋皇可以给予百分百的信任。

这就是为什么沈培清造反宋皇都不在乎,甚至说是不相信,因为他真的不可能造反的,宋皇死了,沈培清是个什么?头上有这么多功臣和权臣压在他头上,他靠自己能出头吗?

各位认真回想一下,单单看之前写过的战争的政治事件,沈培清打仗比得过方临、曹子桓吗?或者说比得过林秋明吗?林秋明可能都比他强一些。论治国论政治才能,他比得过李玄吗?他比得过徐敬之吗?徐敬之兢兢业业,政绩十分出色,别忘了徐敬之可是全勤标兵啊,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人民和国家。你让沈培清这么奉献自己,按沈总的性格,他做得到吗?

不是说沈培清是个废物,只能说是大佬太多了。

不过沈总能做到那个地步也不是没有出彩的地方,比如说他人品好。李玄、萧若君基本上都刻薄寡恩,妥妥的政治生物,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手下的死活,和人打交道都是为了利用他,不是真心对他好,只为了自己好。

可是你看沈总,沈总提拔这么多人,帮了这么多人的忙,难道是为了利用他们把他们收归自己的阵营吗?沈总是真心想要报恩的,李斯年、魏司礼、宋光霖,全都是他的副官,军衔、荣誉、官职、爵位,一个不少全都给兄弟们安排上。为什么宋皇不觉得沈培清结党营私呢,因为沈总看上去就不想是结党营私的样子,他是真的苟富贵勿相忘啊。

看之前最典型的例子,作为李玄势力里的代表性人物徐敬之,他在大清洗行动中受牵连被贬官到青邙府之后,李玄没有去捞他。后来大清洗行动风波过去了,李玄还是没有捞他,是因为李玄觉得徐敬之已经是一枚弃子了,不需要了,现在大好时机可以提拔更多的听话有能力的人进朝廷,可以培植更好的党羽。后来沈培清知道徐敬之的情况后,马上动用自己的权力把好兄弟调了回去。

细想一下,帮助徐敬之官复原职对沈培清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反而是对李玄有好处。结果李玄没有把徐敬之调回来,沈培清倒是成人之美帮别人办事了,为什么?因为沈总做事从来不权衡利弊,不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只看应不应该,该不该做,他对我有没有恩,我要不要报答他,他是不是个人才,是不是为国家做过贡献,是否真的怀才不遇。

可能沈总就只是个普通人,只会从普通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是从一个权臣,一个可以左右天下局势的大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过正是沈总这样正能量的人品,才会受到宋皇怎么也不够的喜欢,成为这黑暗政治环境中的一缕不可多得的光。

上一章 内战前夕 帝国史诗:未曾达到的巅峰最新章节 下一章 林宋内战